《三个儿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个儿子》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第三篇课文,这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选编课文,以诚信,孝敬贯穿始终,把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融合在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中。这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中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课文中的三个儿子面对着三个妈妈,当他们的妈妈拎着沉重的水桶走来时,力气大的只顾翻跟头,嗓子好的只顾唱歌,他们唯独对妈妈手里的水桶视而不见,而那个“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的儿子,却能帮助妈妈拎水桶,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的语气。
(二)智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道理。
(三)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爱学生对葡萄沟的热爱和对维吾尔族同胞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本课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第三个儿子的孝心。难点是欣赏课文,懂得要孝敬父母。
四、教法:
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通过自主读、合作读、探究读、对比读、教师范读、师生评议读、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读来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妈妈、当老爷爷、当儿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
五、学法:
本课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体作用。
六、教学程序:
(一)设悬念,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插图,老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请大家看看,你看见什么了?(学生畅所欲言)(出示:“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引导学生读老爷爷的话,然后设疑:明明有三个儿子,为什么老爷爷手只看见一个儿子?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疑,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交流自己识记生子的方法。
4.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5.游戏检查生字。
6.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想想课文你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识字效率。)
(三)精读品味,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先让学生感受母亲的心。让学生精读1-6自然段,找出三个妈妈夸奖儿子的话,并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来感悟三个妈妈说话时的不同语气三个儿子的特点。为了顺利突破课文难点,我抓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的的特点,让学生模仿妈妈,,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孩子们在仔细阅读第八自然段的基础上,从“直晃荡”,“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这些词语引导学生发现水桶很重,体会妈妈的辛苦,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水桶重,妈妈的辛苦。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对妈妈的体贴、关爱之情。为了更进一步发现第三个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地方,并围绕第三个儿子的做法进行朗读汇报,老师问学生文中的"老爷爷明明看见三个儿子, 可为什么说只看见了一个儿子呢?为什么?这正是课文所要揭示的中心也由此显现出来——能帮妈妈(提水)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孝顺的儿子。最后,对课文进行一个总结拓展,出示课文插图,孩子们,瞧,妈妈、儿子、老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你最想对谁说,说些什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心灵的“碰撞”。你觉得该怎样孝敬父母的?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孝顺父母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使孩子们爱父母的感情有了质的升华。 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体验角色,丰富认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四)指导书写。
这一课的生字带点的字比较多,注意引导学生写正确,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找出字的特点和易写错的地方进行交流,老师重点指导强调“拎”字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今”,“桶”字右上的点不要丢掉,“胳膊”
的“膊”一点也不要漏掉,“荡”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然后学生练写,老师进行巡视指导。最后展示讲评,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板书设计
23 三个儿子
会唱歌
会翻跟头
给妈妈提水 真正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