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和牧童》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课文以一个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的讲述,深深吸引学生去朗读、品味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到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受到生活的启迪,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会认13生字,会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智能目标
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人物对话中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面对错误时谦虚谨慎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和新词,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结合插图展开想像,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四、教法:
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图文悟情、情感朗读等方法,巩固学生语文知识点,拓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五、学法:
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主要采用“勾画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 “表演学习法”等学习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开始:小朋友们,还记得《所见》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你知道牧童是干什么的?(放牛的孩子、放羊的孩子)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画家?那么小小的牧童和画家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事呢?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已有的只会送经验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氛围中,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再检查自学情况,先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认读词语,再去掉熟字,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最后指名分段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巩固认读生字,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为学习理解课文扫除障碍。)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这个环节分两部分开展。
1.感悟画家戴嵩的“画技”。 让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课文中看出戴嵩很著名、画画得好的句子。引导学学生找到两个方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段“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抓“一……就……”感受画技,用“一……就……”说句子,然后围绕“一……就……”提升朗读,引出后面的两个句子“有的人……”,最后概括出“著名”。课文第二自然段,“沉思片刻”从时间上感悟戴嵩画画快,构思快,品读“一会儿……一会儿……”,感悟戴嵩画技高超。第三自然段,“著名”到“纷纷夸赞”自然而然,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创设情境,师生扮演,开拓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感悟画家的虚心,牧童的细心。
大家都在称赞大画家戴嵩的画,就在这时,传来一个炸雷似的声音,是什么声音?谁来读读“炸雷”似的声音?从人群中的不同赞美声中引出六个字“画错了,画错啦!”让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大声、着急,在“挤”、“喊”两个动词中初步体会牧童敢于质疑的品质,再一次想像人群中的表现,读好“炸雷”与“呆”,了解牧童大声喊的原因。为了更好地了解画家戴嵩的虚心,抓住句子“这牛尾巴画错了。两牛相斗的时候,全身的力气都用在牛角上,尾巴是夹在后退中间的。您画的牛尾巴是翘起来的,那是牛用尾巴赶牛蝇的样子。您没见过两牛相斗的情形吧?”在小组合作中发现不同,想像原因,让生了解到生活实际的重要和戴嵩的虚心请教。在研读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再次学生牧童的样子,读读牧童的话。面对小牧童的批评,戴嵩是怎样的态度呢?结合句子“戴嵩听了,感到非常惭愧。他连连拱手,说:‘多谢你的指教。’”通过“指教”一词,体会戴嵩很虚心、有错就改。最后再次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
(四)指导书写。
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先让学生观察,从偏旁、结构寻找规律,发现问题,老师重点指导下书写易错、不容易写好的字,让学生认真看教师的范写,再由生独立书写,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写字的方法,在长期的积累下形成自主写字的能力和习惯。)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戴嵩 著名 虚心
牧童 批评 细心
在处理教材时,抓住课文中人物的不同语言为重点训练点,指导朗读,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的表现,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