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我不是弱小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极具生命教育意义的经典文章。课文的题目就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好和自豪说出的一句话,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虽然这只是一件普通的生活小事,但字里行间,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既渗透了“不甘于做弱小者”的文本价值观念,又饱含着“保护弱小者”这样的信念情感,更体现了文本生命的高度意义,发人深省。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智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感受到蔷薇花的美和雨后的娇嫩。
(三)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不甘于做弱小的人,并学习会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写字和感情朗读课文。难点是难点是在体会体会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四、教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启发引导法和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来。
五、 学法:
“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六、 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弱小”的含义,因为“我不是最弱小的”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文所叙述的故事最后就落脚在这句话上,因此,我采取设疑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读了课题后质疑:“我”指谁?谁是“最弱小”的?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人物?他们当中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课文,寻找问题答案,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
(三)、读中感悟,真情体验。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蔷薇花的句子,读一读,感受蔷薇花的弱小。出示句子及画面“大雨已经打掉了两片蔷薇花瓣,花儿无力地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让学生抓住“大雨”“ 无力”“ 垂着头”等词体会花儿已被大雨折磨得毫无生气,感受蔷薇花的娇嫩弱小。然后出示雨前的句子及画面“原来有一丛野蔷薇,被铃兰花簇拥着,开出了第一朵粉红色的花。带着露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芬芳扑鼻。”引导学生抓住“一丛、粉红色、随风舞动、芳香扑鼻”这几个词语来理解句子意思,通过朗读感受花儿娇嫩美丽,颜色鲜艳,惹人喜爱。在这种对比中,激起学生对蔷薇花的怜爱之情。
2.学习3~7自然段,体验情感。
学生自读3~7自然段,问: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微的旁边,你想说点做点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萨沙是怎样说怎么做的吧!找出有关语句。然后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通过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引导学生读好“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托利亚的做法的心理。 第二句:“这就是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第三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在处理这个问句时,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鸣,使萨沙对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五)总结全文,感悟升华
1.在倾盆大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妈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亚给了萨沙,萨沙又把雨衣盖在了娇嫩弱小的野蔷薇上,见到雨中这感人的一幕,你最想为他们当中的那个人的行为鼓掌点赞?你的掌声最想送谁?学生交流体会。
2.听歌曲《爱的奉献》。愿同学们像文中的萨沙一样,自觉保护弱小者,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也将会更加美好!让我们带着自信、坚强,自豪地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的词语联系前文细细欣赏,,通过反复阅读,体悟出萨沙三次说话的不同心境。)
板书设计: 7 我不是弱小的
让雨衣:妈妈 → 托利亚→萨沙→野蔷薇
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