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古诗两首

 《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首诗的大意是:原野上那茂盛的野草,到秋天枯萎,但第二年春天又会长得十分繁茂,年年循环,生生不已。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智能目标

通过感知古诗内容,了解古诗,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背诵挂失的兴趣。体会诗人热爱春天、赞美小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离离、枯、荣、尽等重点词语,体会诗句的意思。难点是边朗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小草的顽强。

 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和想象法,创设情境,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上课开始,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然后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豪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初读古诗,初步了解。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字形记清楚,把诗歌读流利,找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诗句反复读一读,大致了解诗意,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本课要求认的字并不多,只有“枯荣”两个字,学生自主学习后交流识字方法。然后了解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扫除了文字障碍。)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引导学生理解“离离”是茂盛的意思,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自然而巧妙的解释了“枯、荣”的意思。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然后学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查字典的方法理解 “尽”的意思。为了体会小草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实验和仔细观察,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轻松中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在分步理解诗意之后让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声情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最后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结合而重点词句理解古诗,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小草的顽强,反复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书写,规范美观 

本课要写的生字不多,只有 “枯、荣、烧”需要进行书写指导。其中烧字是学生最容易写错的,为了让学生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首先出示生字“枯、荣、烧”,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然后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老师范写,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设计意图:写字是语文课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书写的训练。)

板书设计:                        

顽强生命力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时时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宿新市徐公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作者的喜悦之情也尽在对景物、人物的描写之中。这首诗的大意是: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这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特别是学习《宿新市徐公店》,可在读后充分感受这首诗的情趣,激发学生根据插图或诗意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

二、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智能目标

通过感知古诗内容,了解古诗。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借助诗中的意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篱、疏”的识记,“追”字的书写,体会诗句的意思。难点是借助诗中的意象,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法: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和想象法,创设情境,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

 学法:

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揭题释题,激发兴趣。

新课开始,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引入新课学习,然后揭题,认读“宿、徐”。 引导学生理解“宿”就是住宿的意思,“店”就是客店,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旅馆、酒店。“徐公”就是姓徐的一位老人。找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初步了解。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让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这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先引导学生理解“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联系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篱落”:篱笆。“疏疏”:稀疏。 “篱落疏疏”就是讲围园子的篱笆很稀。径:小路。诗中的“一径”指的就是一条小路。梳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阴。引导学生把看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来体会,如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齐读等。在理解“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时,看课件,理解无处寻的你原因,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高兴的心情。

(四)品味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加上动作、想象画面声情并茂的诵读,让诗文深深的印在脑海里。指导学生引读全诗。最后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五)总结拓展

这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可诗人表达的却不仅仅是一个镜头,更是一幅画,是一个故事。现在展开你的想象,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有趣美丽的故事,先在小组里说说,然后在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指导书写。

先出示要书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然后在学生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老师范写,学生仿写,互评,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丽,体验写字的乐趣。

(设计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在学习、借鉴中共同进步。)

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