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
丹顶鹤(学名:Grus japonensis)是鹤类中的一种,大型涉禽,体长120-160厘米。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幼鸟头、颈棕褐色,体羽白色而缀栗色。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分布于中国东北,蒙古东部,俄罗斯乌苏里江东岸,朝鲜,韩国和日本北海道。
吉祥符号
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一等的文禽。明朝和清朝给丹顶鹤赋予了忠贞清正、品德高尚的文化内涵。文官的补服,一品文官绣丹顶鹤,把它列为仅次于皇家专用的龙凤的重要标识,因而人们也称鹤为“一品鸟”。人们也把鹤作为高官的象征。一幅鹤立在潮头岩石上的吉祥纹图,取“潮”与“朝”的谐音,象征像宰相一样“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纹图,象征“一品高升”;日出时仙鹤飞翔的纹图,象征“指日高升”。
其实,传说中的仙鹤,就是丹顶鹤,它是生活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的一种大型涉禽,常被人冠以“湿地之神”的美称。它与生长在高山丘陵中的松树毫无缘份。但是由于丹顶鹤寿命长达50~60年,人们常把它和松树绘在一起,作为长寿的象征。
东亚地区的居民,用丹顶鹤象征幸福、吉祥、长寿和忠贞。在各国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屡有出现,殷商时代的墓葬中,就有鹤的形象出现在雕塑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钟,鹤体造型的礼器就已出现。
黄老道学在东汉兴盛起来。由道家发展成为道教,成立教团组织,创始人是1900年前的张道陵(公元34~156年)。他说太上道君(即老子)降临,授他“天师”称号,创立了五斗米道。他学道的地方就是鹤鸣山,这里还有待鹤轩、听鹤亭等建筑。道教著作《云笈七签》中说张道陵可骑鹤往来。佛教是修来世,而道教是修今生。道教认为人这个生命,经过修炼,灵魂和肉体可以升天,长生不死,从而达到神仙的境界,“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同寿”。
2003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启动了国鸟评选活动,并成立了专家评选小组和确定了评选标准。2004年5至6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新闻社、新浪网联合全国20多家新闻网站举办了网上推举国鸟活动。在候选的10种鸟类中,丹顶鹤获得500万网民中64.92%的选票,遥遥领先于其它竞争者。中国国家林业局把丹顶鹤作为唯一的国鸟候选鸟上报国务院。
丹顶鹤的故事
徐秀娟(1964~1987),出身于驯鹤世家,原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17岁开始在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跟随父母驯养丹顶鹤,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作驯鹤表演。
1986年,徐秀娟在林业大学进修结束后应聘来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担任盐城沿海滩涂自然保护区驯鹤员,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徐秀娟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驱蚊而忙碌,并成功地进行了越冬丹顶鹤孵化、饲养、驯养试验。
1987年9月15日中午,丹顶鹤牧仁、黎明在笼子里鸣叫不已,徐秀娟以为它们想出来游玩和戏水,就进去把它们抱出来放进水塘里。不想牧仁、黎明玩兴大发,先后挣脱绳子飞走了。到了晚上,牧仁被找回来了,黎明还是不见踪影。夜深了,领导让大家回去休息,明天再找。可是徐秀娟放心不下,等大家走了,她一个人摸黑钻进密密的芦苇中,不断呼唤着黎明,可是没找到。这天晚饭她也吃不下,第二天一大早没顾上吃饭就又去找。中午回来喝了半碗稀饭,牵挂着黎明又出了门。到了复堆河,小王、小殷游过了河,徐秀娟快游到江心时,忽然喊了一声“我不行了”,停住了身。对岸的小王、小殷见她脸色苍白,大声喊她退回岸上,见她上岸后,两人才回身继续寻找。徐秀娟回到鹤场心急火燎呆不住,又推了一辆自行车,沿河堤绕道北行,想和小王、小殷会合,把黎明尽快找回。不知是由于顶风人累踏不动,还是骑车跌了跤(后来发现车子铃铛掉下来了),她又推车来到刚才下水的地方,把车子放倒,连鞋子都没来得及脱又下了水……
人民的好女儿徐秀娟就这样深深沉入复堆河底,再也回不到她亲爱的鹤儿们身边了……
时间过去了4个小时,黎明被找回来了,欢天喜地中的人们到处找徐秀娟,不见;呼唤娟子,不应,焦急的人群又冲向了原野……夜沉沉,路漫漫,遍野是人群,到处唤秀娟。当强烈的汽车灯直照水面,人们把娟子从水底托起时,抢救的人群开始是惊慌忙乱,后来想到时间过去太久,已经没有希望了,一片呼唤娟子的哭声,这才忽地震动苍穹掠过草滩。
海滩上,离鹤群不远处,多了一座简单的墓。
娟子已经走了……她死于丹顶鹤之爱……
据说,当第二天村民们从河中打捞出徐秀娟的遗体时,两只丹顶鹤徘徊在她的身边,不停地低下戴着红冠的头,用长长的尖喙整理着她湿淋淋的衣服;据说,那年清明,一群丹顶鹤行将横空北上时,在徐秀娟墓前久久盘旋……
在盐城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处楼前,有一尊徐秀娟洁白无瑕的雕像,她身旁是几只洁白如玉、头顶一团猩红的丹顶鹤,姑娘用双手亲呢地抚摸着身边的丹顶鹤,是那样的恋恋不舍……
她还留下了一些平淡如水的话:
春天最容易丢鹤。
鹤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爱鹤,爱大自然,一走进荒野,一切不愉快的事儿都忘记了。我愿在茫茫荒原上寻找,寻找理想,寻找友谊,寻找生活的答案。
芦苇前半月就发芽了,现在白茅也发芽了。
小鹤们可以飞得很远了……
1987年9月23日,保护区管理处在洋港镇,举行了徐秀娟的追悼会。
那天上午,太阳也为环保战线上失去了这样一位好儿女而收起光辉,苏北上空出现了日全食。新洋港镇居民不到两千人,有近千人从四面八方聚来参加追悼会,为娟子送行。人们用这种最普通的方式对徐秀娟来这里一年零四个月的工作作了肯定,对她年仅23岁的青春年华作了褒奖,对她呕心沥血为之献身的事业表示了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