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篇出自我国第一本笑话集《笑林》(三国时魏人邯郸淳作)。既嘲笑了执长竿的鲁国人,笑他不知变通;更嘲笑了锯竿入城的老父,笑他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后者不仅可笑,而且有害。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清代《嘻谈续录》中的“捉糊涂虫”便是从它演变出来的。
2、这篇文章刻画出"计无所出"不知如何是好的执竿者的形象和"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的自以为是的老者形象。文章虽然短小,但语言精练简洁,隽永传神。《截竿入城》皆在告诉人们: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决不能做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另外,虚心求教的人同样也应积极动脑筋,决不能盲从别人的意见。
“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其实只要平着拿就好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点:
1、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2、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或者是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给出这个点子的人不先问明情况就出了一个点子,万一这个长竿是要用的,这个点子就害了这个拿杆子的人了。他完全可以把竿子的一头朝着城门再过去。
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所以不能当自作聪明、好为人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