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另外还要让学生学会捕捉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即做好笔记储备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切入正题。
针对儿童好奇的特点,以言语式导入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南宋时期浙江有一位诗人把乡村四月的景色描绘了下来。他就是翁卷。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时我会板书课文题目并让学生再齐读。然后我会提问“四月是什么季节?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从想象原来学过的古诗画面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由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走进古诗,让学生明白学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古诗可以通过想象正面感悟诗的意境,这样也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本诗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介绍诗人,使学生对诗词背景有大致的了解。
(二)读通全诗,感知诗意。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创设自主读书的情境,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读前导读(导自读方法): 营造自学思考的氛围,给每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让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当中学会读书。
2.读中导读(导自读习惯):一导读正确“鳜鱼”“蓑衣”; 二导工具书的应运,让学生查字典会读“鳜鱼”,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习惯。
3.读后导读(导自读感知):让学生用借助注释说出古诗的大意。以上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学习用多种方式自主读书,自己去读懂课文的大意,划分节奏。
(三)以声传情,展开想象。
(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意,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阅读教学最经常、最主要的就是进行朗读训练,因为这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思想的主要方法)
1.想画面,品读诗意。
听了老师的范读,看着画面,你想到了什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颂,而且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生入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由文字入手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绿、白”“遍、满”“才了、又”等发挥想象,在想象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把画面用有感情的语调读活了,说美了。再观赏相应图片,然后在欣赏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中培养和完善抽象思维的过程,对语文教学来说,这是对学生语感进行培养的一个较好的手段,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图片资源在这个符合学生学习文字的认知梯度上起到了一个较好的桥梁作用,使过渡既自然又十分有效。
2.写画面,感悟诗情。
(1)读写结合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我采用抓住重点字“闲人少、才了、又”等,想象蚕桑和插田的画面,并要求学生从笔中流入出忙碌的乡村农民,从而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及诗人对古代劳动人们的赞美和热爱。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感悟诗人当时心情。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的基础上再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读写结合。
(2)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想象到的画面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画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品味诗句,感悟意境。
1.抓事物特点。
这首诗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川流。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
2.动静结合。
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3.化繁为简。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为的是人们在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画面。
(五)拓展延伸,积累古诗。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这都与课文的拓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语文学科不仅需要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shǔ),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pǔ],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诗词我采用文字式板书,并用抓字眼的方法,突出本诗的重点,力求做到简洁明了,是学生一目了然,便于课后复习。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 山 原(绿) 川(白) 美
子规 鸣 雨 如烟
人 闲 人 少 勤
才......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