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
端午节/粽子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放风筝,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洗苦草麦药澡,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粽子】
粽子源于中国汉族间,相传与纪念古代诗人屈原投江有关,为端午节应景物之一。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制作流传的。目的是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吃而损坏,故将粽子作为鱼饵投放。于是,每年的那一天,人们便以互相送粽子来作为对屈原的纪念。粽子的造型因各地的民俗风情不同而异,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称正三角形、斜三角形、螺角形、铲头形等;或称三角形、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亦可。
粽叶用料也不同,有用竹叶、香蕉叶或干荷叶等。如广东粽子是用干竹叶或新鲜竹叶;台湾粽子通常是用青竹叶。但一般商家多使用干竹叶,较节省成本。粽子一般包裹的材料是糯米、黄米或其他辅料,如枣、豆沙、火腿等。并以水煮或蒸熟的即食食品。
粽子由来已久,其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红枣粽子、豆沙粽子,多为甜味;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很多为咸味,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