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1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10美分的回报

20世纪初的美国虽然已经有了不少知名的私立学校,但公立学校却还是很少。身为教师的艾丽丝深知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为了让穷人的孩子也能有学上,她决定自己筹集资金在当地兴建一所公立学校。

艾丽丝听说有个叫亨利·福特的汽车商很有钱,而且经常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于是她便去向他求助。然而,当得知眼前这个女人的来意后,早巳讨厌别人把自己当成捐款专业户的福特,只是从衣兜里掏出一枚10美分的硬币扔在办公桌上,不屑地说:“我兜里就这么多钱了,快拿着离开这里吧!”面对福特的傲慢无礼,艾丽丝并没有恼怒。她从桌上拾起硬币后就离开了。回到罗马市后,她用那10美分买了一包花生豆,然后把它们种到地里。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一年后,花生种子已经长成了繁茂的花生园。

这一天,艾丽丝又来到了福特的办公室,但这回不是来要钱的,而是来还钱的。她把花生园的照片和一枚硬币一起交到福特手中,并且很高兴地对他说:“这是您去年送给我的10美分,钱虽然不多,但是如果投资得当就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福特看过照片后惊讶不已,他不得不对面前这个女人刮目相看。随即他便签了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交给艾丽丝,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

不仅如此,在之后的几年中,福特还陆续为艾丽丝学校捐筑了一幢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和几座哥特式建筑。当他看到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致志地学习时,福特深信正如艾丽丝所言,他的投资势必会带来丰厚的回报。

(二)小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头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头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头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听了没有理他。小欧拉急了,大声说,只有稍稍移动一下羊圈的桩子就行了。

父亲听了直摇头,心想:"世界上哪有这样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欧拉却坚持说,他一定能两全齐美。父亲终于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身来,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父亲着急了,说:"那怎么成呢?那怎么成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条边上,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经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篱笆也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会动脑筋,将来一定大有出息。

父亲感到,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实在是及可惜了。后来,他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个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大学生。

(三)徐悲鸿早年艰苦学画

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由于徐悲鸿曾经经历过艰苦的遭际,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轻有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穷苦无告的人,他总是给予莫大的同情,并且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和鼓励他。1928年,他给当时的福建当局画了一幅壁画,画好后他辞谢了给他个人的金钱报酬,却提出要福建省派送两个青年出国学习艺术。这两个青年一位是油画家吕斯百,一位是雕刻家王临乙,二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我国艺术都卓有贡献。

30年代初,徐悲鸿游江西南昌,发现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美术史的文章,很有见解,就约见了他,并替他写信向那时的江西省长熊式晖推荐,后于1933年将其派遣到日本留学。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傅抱石。

(四)徐悲鸿赠马

抗日战争时期,艺术大师徐悲鸿在重庆江北盘溪从事艺术创作和研究活动,有不少传闻甚广的有趣故事,但都不及他画猫赠“马”这两件小事能鲜明地反映他的个性和人品。

1941年,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立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对蒋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恶痛绝,纷纷口诛笔伐。

在中大艺术系任教的徐悲鸿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回到他在盘溪筹办的中国美术学院后,满怀悲愤画了一幅《怒猫图》,图中一只小老虎似的雄猫立于巨石上,竖起两耳,怒睁着一双像电灯泡一样闪闪发光的圆眼睛,猫须挺直如利锥,咬牙切齿,微张巨口,面向纸外作捕鼠状。

图上没有题词,只写上了寓意深刻的“壬午大寒”4个小字,并盖上了悲鸿名章。不久田汉来访,悲鸿将此画给他看,田汉赞不绝口,当即吟诗一首,用遒劲的书法写在画幅的右上角。诗云:“已是随身破布袍,那堪唧唧啃连宵,共嗟鼠辈骄横甚,难怪悲鸿写怒猫。诗中对徐悲鸿爱憎分明的正义感给予褒扬。

也就在这个期间,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迫使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迁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国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

1934年春天,徐悲鸿到欧洲举办画展,“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到达莫斯科的时候,苏联对外文化局局长阿洛赛夫向徐悲鸿提出一个请求;在国立博物馆画展揭幕式上,为观众作一次画马的现场表演。徐悲鸿很高兴的答应了。开幕当天,观众挤满了艺术大厅,苏联骑兵元帅布琼尼也兴致勃勃的赶来了。布琼尼素有爱马之癖,这是世人皆知的。他挤在一群观众的后面,全神贯注的看着徐悲鸿当堂画马。只见徐悲鸿从容地吮笔理纸,行笔走墨,挥洒自如,转眼工夫,一匹势不可当的奔马便跃然纸上。这时候,整个艺术打听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骑兵元帅激动的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客气的拔开挡在他前面的观众,大步走到徐悲鸿面前,先向他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恳求的说;“徐先生,就将这匹马赠送给我吧,否则我会发疯的!”徐悲鸿被步琼尼诚恳而幽默的话语逗笑了,欣然点头,并且题上大名,将《奔马》赠与步琼尼元帅。

徐悲鸿还有一个向马车夫赠“马”的故事。1943年秋天,徐悲鸿在成都举办画展。画展闭幕的那天,徐悲鸿的廖静文等乘马车到新都桂湖去。到达目的地,牝马显得有些累,气喘吁吁的。马夫一下马就去亲抚他的爱马,徐悲鸿也有些动情的说:“谢谢!”随后,他又从提包里取出一幅卷起的《奔马》送给车夫,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呆望着徐悲鸿,仿佛没听懂他说的话。廖静文从旁解说:“这是一张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于是感激的接过国画。徐悲鸿握着他那粗糙的手,连声说着:“再见!”路上,廖静文问道:“先生,你为什么突然要送给一位不相识的马车夫一幅画呢?”徐悲鸿静静的回答说;“我爱马,也爱善待马的人。他对马的爱打动了我的心,何况他的生活也很艰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