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雷雨
【蝉】
蝉是昆虫纲半翅目颈喙亚目的其中一科,俗称知了(蛭蟟)或借落子。因各地方言不同,别称也有相应的变化,更多请查看基本信息栏中的别称。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纪录约 2500 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雄蝉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蝉不发声,但腹部有听音器。幼虫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液。蝉属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发育)类,由卵、幼虫(若虫),经过一次蜕皮,不经过蛹的时期而变为成虫。
外形特征
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
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口器细长,口器内有食管与唾液管,属于刺吸式。胸部则包括前胸、中胸及后胸,其中前胸和中胸较长。3个胸部都具有一对足,腿节粗壮发达(若虫前脚用来挖掘,腿节膨大,带刺)。蝉的腹部呈长锥形,总共有10个腹节,第9腹节成为尾节。雄蝉第1、第2腹节具发音器,第10腹节形成肛门;雌蝉第10腹节形成产卵管,且较为膨大。幼虫生活在土中,末龄幼虫多为棕色,与成虫相似。螽蝉科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於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蝉也有不同的,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
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6至1.5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蝉翼展就达20厘米(6寸),体长约7厘米(2.1寸);同样栖息于南亚地区的一种大型蝉翼展也有18厘米(5.4寸),其体长则约4至5厘米(1.2至1.5寸)。蝉的外骨骼很坚硬,双翅相当发达,多为透明或半透明(双翅完全不透明的种类通常翅面颜色较为鲜明,且多分布于靠近热带的地区),上面有明显的翅脉。
关于蝉的古诗
蝉
虞世南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彩虹】
彩虹,又称天虹,简称为“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雨后常见。形状弯曲,通常为半圆状。色彩艳丽。东亚、中国对于七色光的最普遍说法(按波长从大至小排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通常肉眼所见为拱曲形,似桥状,民间常有“彩虹桥”的说法。
色彩一般为七彩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按基础颜色排序为:红、黄、绿、青、蓝、品。在中国,也常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的说法。 毛泽东曾于1933年夏所作《菩萨蛮·大柏地》一词描绘了彩虹的色彩:“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特殊现象
很多时候会见到两条彩虹同时出现,在平常的彩虹外边出现同心,但较暗的副虹(又称“称霓”)。副虹是阳光在水滴中经两次反射而成。当阳光经过水滴时,它会被折射、反射后再折射出来。在水滴内经过一次反射的光缐,便形成人们常见的彩虹(主虹)。若光线在水滴内进行了两次反射,便会产生第二道彩虹(霓)。
霓的颜色排列次序跟主虹是相反的。由于每次反射均会损失一些光能量,因此霓的光亮度亦较弱。两次反射最强烈的反射角出现在50°至53°,所以副虹位置在主虹之外。因为有两次的反射,副虹的颜色次序跟主虹反转,外侧为蓝色,内侧为红色。副虹其实一定跟随主虹存在,只是因为它的光线强度较低,所以有时不被肉眼察觉而已。
晚虹是一种罕见的现象,在月光强烈的晚上可能出现。由于人类视觉在晚间低光线的情况下难以分辨颜色,故此晚虹看起来好像是全白色的。
神话传说
彩虹在神话中占有一席位,是因为它的美和它是个难以理解的神奇现象。伽利略的关于光的特性专著出现之后,人们才能解释彩虹这个现象。在中国神话中,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彩虹即五色石发出的彩光。在中国,虹可以认为是双头蛇龙,同时白虹经天等天象被认为是不吉的征兆。在台湾太鲁阁族中,彩虹的尽头是祖灵的所在地。
在西方,希腊神话中,彩虹是沟通天上与人间的使者;爱尔兰民间传说中,矮精灵将宝藏收于彩虹的尽头;印度神话中,彩虹是雷电神“因陀罗”(又译作“帝释天”)的弓,名为Indradhanush;北欧神话中,彩虹桥连接神的领域“亚斯格特”和人类居所“中土世界”。
相关知识
彩虹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半圆形的,而是一个完整的圆。也就是说,彩虹并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彩虹的圆心就是太阳与地球的垂直连线的中点,人们看到的彩虹只是彩虹的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在地平线下,所以人们看不到。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有些彩虹很短,而有些彩虹却是一个完整的半圆。当彩虹呈现完整的半圆时,太阳恰好在地平线上,这时彩虹的圆心正好位于观察者的前方地平线上。当太阳高悬于天空上时,彩虹的圆心位于地平线下,这时人们只能看到很少的一段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