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古诗二首

·第一首《绝句》,作者(唐)杜甫

 1. 原诗再现: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yuān)鸯(yāng)。

 2. “绝句”是什么:绝句一词最早在南朝的齐、梁时代就已出现。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诗,不知作者名字,题为“古绝句”。此时的绝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韵的小诗,并不要求平仄和谐。绝的意思是“断绝”,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3. “绝句”的起源: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4. “绝句”历史我知道: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它的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明代胡震亨《唐音统签》说:“五言绝始汉人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唐初四杰后始成调。”

5. “绝句”的称谓与分类:“绝句”的称谓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首尾、前二、后二、中二)。第二种是“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那么绝句的分类又包括什么呢?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

 6. 全诗解读与赏析:同学们都知道,要想真正去解读一首诗,我们就必须把它的意思弄明白,也就是把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去理解。所以这首《绝句》的翻译就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得知了这首《绝句》的现代意思后,我们也应对它进行深入的赏析才能达到理解这首诗的目的。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7. 后人的评价: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8. 《绝句》第二首:杜甫的这组《绝句》诗共有两首,课文中的是其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第二首。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9. 杜甫其他关于“春天”主题的代表性诗作: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远》

(唐)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唐)杜甫

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咏春笋》

(唐)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第二首《村居》,作者(清)高鼎(dǐng)

1.原诗再现: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2. 作品简介:《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3. 全诗翻译: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4. 诗作赏析:《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读了这首诗,读者好像跟诗人一起饱览了美丽春景,一起分享着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乐。

    第一、二句写时间和自然景物,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在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图。

    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上两句的物而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与醉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5. 作者其他的代表作品:《早行》、《怀李啸云》、《虚堂》、《偶书》、《秋宵怀湖上》。

《早行》

(清)高鼎

一叶西风里,催程曙色微。

水流残梦急,帆带落星飞。

宿鸟未离树,寒潮欲上矶。

江湖无远近,莫问几时归。

 

 

 

        《怀李啸云》

(清)高鼎

吴苑文章客,余溪落拓身。

一生惟爱酒,万语不言贫。

依隐常安拙,相交只率真。

记从分短袂,又度两重春。

 

《偶书》

(清)高鼎

高楼人去碧天长,点点帆迎落日黄。

敢冀舟中逢谢尚,漫劳市上识韩康。

丧家毕竟非秦赘,悯世何曾是楚狂。

二十年来尤守拙,白云沧海总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