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鉴真东渡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时日本僧手中持有宰相李林甫从兄李林宗的公函,因此地方官扬州仓曹李凑也加以援助。不料鉴真一位弟子道航与一名师弟如海开玩笑说:“人皆高德行业肃清。如如海等少学可停却矣”,如海信以为真,大怒,便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当年海盗猖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闻讯大惊,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虽然很快放出,但是勒令日本僧人立刻回国,第一次东渡就此夭折。
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船修好后刚一出海,又遭大风,飘至舟山群岛一小岛,五日后众人方被救,转送明州(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寺安顿。开春之后,越州(今浙江绍兴)、杭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各地寺院皆邀请鉴真前去讲法,第二次东渡遂结束。
第三次
结束了巡回讲法之后,鉴真回到了阿育王寺,准备再次东渡。此事为越州僧人得知,为挽留鉴真,他们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潜藏中国,目的是“引诱”鉴真去日本。于是官府将荣睿投入大牢,遣送杭州。荣睿途中装病,伪称“病死”,方能逃离。第三次东渡就此作罢。
第四次
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
第五次
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鉴真即率僧人14人,和工匠水手等共35人,阴历6月28日从崇福寺出发,再次东行。为等顺风,出长江后鉴真一行在舟山群岛一带停留了数月,直到11月才能出海。在东海上,该船遭到强大北风吹袭,连续漂流14天才看到陆地,16天后方能上岸,发现已经漂流到了振州(今海南三亚),入大云寺安顿。鉴真在海南停留一年,为当地带去了许多中原文化和医药知识,时至今日,三亚仍有“晒经坡”、“大小洞天”等鉴真遗迹。
之后,鉴真北返,经过万安州(今海南万宁)、崖州(今海南海口)、雷州、梧州到达始安郡(今广西桂林),在始安开元寺鉴真又住了一年,又被迎去广州讲法,途径端州(今广东肇庆)时,荣睿病死该地龙兴寺。在广州,鉴真动心前往天竺,被慰留。入夏之后,鉴真继续动身,经韶州时,普照辞去,临别之时,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此时,鉴真由于水土不服加之旅途劳顿,又为庸医所误,导致双目失明。过了大庾岭,鉴真大弟子祥彦又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鉴真十分悲痛。接下来鉴真又经过了庐山、江州(今江西九江)、润州江宁县(今江苏南京),回到了扬州。第五次东渡结束。
第六次
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半个中国,因此声名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晁衡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同他们一道东渡。当时唐玄宗崇信道教,意欲派道士去日本,为日本拒绝,因此不许鉴真出海。鉴真便秘密乘船至苏州黄泗浦(在今张家港市塘桥镇鹿苑东渡苑内),转搭遣唐使大船。随行人众24人,其中僧尼17人。11月16日,船队扬帆出海,此时,普照也于余姚赶来,11月21日,鉴真所乘舟与晁衡乘舟失散,12月6日剩余两舟一舟触礁,12月20日,抵达日本萨摩。第六次东渡终于成功。
(二)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的友谊。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的船队同西洋各国进行了平等的贸易。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刺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郑和远航,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人向南洋流动。
1924年的一天,北洋军阀庞总长为庆祝30大寿在北京举行棋会,名家荟萃,盛况空前。日本名棋手松波刨作应邀前来,被誉为"江南棋王"的围棋名手况易山也应挚友古琴家关小舟之邀,携子阿明北上赴棋会。性情耿直的况易山在与庞某对弈时,不愿下"奉承棋",使庞恼羞成怒,竟不准他和松波对弈。松波因求棋友心切,当晚找到关家,与况易山对弈,并在无意中发现8岁的阿明棋艺精湛,很想收他做学生。不料,松波刚在"天元"位摆下一子,况易山就被庞派来的警察抓走了。松波设法将况易山救出,但他归期已到,于是留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行前,松波恳请况易山将来把阿明送到日本,要把他培养成棋坛明星。
1930年,况易山卖掉了祖产,送子赴日。走前,他将一柄写着"奋飞"的折扇交给阿明,勉励他学好棋艺,为振兴祖国棋坛而努力。阿明赴日后,时刻不忘父亲的嘱咐,与森川等师兄一起学棋。松波对他如同亲子,妹妹忍和女儿巴也都把他当作亲人。不久,他与巴相爱成婚。芦沟桥事变后,阿明为国担忧,在巴的劝告下勉强留下,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取得"天圣位"。但是,日本军部却强迫阿明加入日籍,阿明表示宁可放弃"天圣位",退出日本棋院,也决不改变国籍。于是,他和巴决定逃回中国。松波在帮助他们逃走时,因轻信桥木的谎言,致使阿明被日军杀害。巴为此而精神失常。松波和妹夫恩田,也受到牵连被强征入伍。这时,况易山在无锡因拒绝与日军大佐尾崎对弈,也遭到巨大的不幸和屈辱。他全家在游击队的掩护下逃走,途中妻子被杀,自己又落入尾崎的魔掌。尾崎以断指威胁,逼他下棋。况易山誓死不从,当场被砍断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当时,松波作为二等兵来华,目睹了这一惨状,痛苦万分。日本投降后,况易山搭船赴日寻找分别15年的阿明。当他得知阿明已死,误信松波出卖子阿明,决心找松波算帐。而松波回国后,穷困潦倒,万念俱灰,整日借酒浇愁。后来,况易山听说他已战死,便失望而归。新中国成立后,况易山为实现自己追求的"奋飞"夙愿,精心培养下一代棋手。1956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重振棋艺松波带着忍和阿明之女华林,专程寻访况易山。
他怀着负疚之情把阿明夫妇的骨灰和染着阿明鲜血的"奋飞"扇还给况易山,并把他们的不幸遭遇告诉了这位棋坛老友和异国的亲人。况易山和松波在经历了30年的人世苍桑后,终于重新摆开了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