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2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月球的奥秘

 在望远镜发明之前,古代的人们只能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古希腊人则把月球看作美丽的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并且把女神狩猎时从不离身的银弓作为月球的天文符号。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低到-183℃。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由于没有空气散射光线,在月球上星星看起来也不再闪烁了。

 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7小时4311秒。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学生作文《关于月球奥秘的作文》。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月球可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我们平时看到的月亮,如一盏明灯。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 成的荒漠。还有许多 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22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在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月球以椭园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173日。月球轨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你知道吗?在月球运行过程中,进入地影,就会发生月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为半影食;月球进入地影中为月偏食;月亮全部进入地球的本影,那就是月全食了。说到月全食,就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传说: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了南美洲的牙买加,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了冲突。哥伦布和他的水手被困在一个墙角,断粮断水,情况十分危急。哥伦布知道这天晚上要发生月全食,就向土著人大喊,再不拿食物来,就不给你们月光!到了晚上,哥伦布的话应验了,果然没有了月光。土著人见状诚惶诚恐,赶快和哥伦布化干戈为玉帛。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关于月球的知识,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好好学习,解出未知数吧!

(二)全球九大未解之谜

1.天使头发”

  天使头发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至今科学家们仍对此无法解释。它是一种柔软光滑的丝状物,从空中降落至地面上,但是当它接触地面时在你的眼睛看到它之前就会蒸发消失。该现象出现于全球各地,最普遍发生的地点从北美洲、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欧洲西部。

2.皮尔·里斯地图

  皮尔·里斯地图是一张全球闻名的上古世界地图,是由16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军上将、制图专家皮尔·里斯绘制的。这张地图精确地显示了部分欧洲西海岸和非洲北部地形,巴西海岸从地图中也清晰可见。此外,地图上还描绘了包括亚述尔群岛等多个大西洋岛屿。

3.失落的约柜

约柜被认为是全球所有宝藏中最大之一,这项发现将提供一项无可争辩的事实--《旧约》中的叙述是接近真实的。失落的约柜是《圣经》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对于信徒们而言,约柜是一个宝贵的容器,里面着放耶稣亲手书写的“十戒律”。

4.0.65亿年前金属工具

  人类是不可能存在于065亿年前的,那个时期不存在能够制造金属工具的人类。在法国挖掘的一块065亿年前白垩(一种松软的方解石粉块)中却包含着半 卵型金属管将如何进行正确科学解释呢?1885年,一块煤分裂后发现其中包含着一块金属立方体

5.不可能存在的化石

  化石,这个概念是在学校里学到的,出现在岩石之中,形成于数千年之前。但是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化石无法通过地质学或历史学进行理解认识。比如: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石灰石中发现一个人体手指的化石,其历史可追溯至1-11亿年前。

6.《欧拉·琳达秘书》

  《欧拉·琳达秘书》是富有争议的弗里西人(弗里西岛或荷兰弗里斯兰省的土著或居民)手稿,其中包括着历史、神话和宗教主题,其首次引起人们关注是于19世纪。该书包含的内容有:劫数难逃论、民族主义、女族长制和一些神话。

7.哥斯达黎加巨大石球

  上世纪30年代,建筑工人在哥斯达黎加密集丛林中为香蕉种植园开辟一条道路时,将密集的丛林进行了砍伐和燃烧,然而令他们惊奇的是开辟道路时突然出现了十几个神秘圆球,它们的外形非常完美地接近圆球形状。

8.伊卡石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秘鲁人类文化学家贾维尔·卡伯瑞拉的父亲在远古印加人坟墓中发现了数百块埋葬仪式石头。十分奇特的是,伊卡石上蚀刻着许多图案,许多是性爱图案,这对于印加文化来说很普通。其中一些图像描绘了像挖心手术和大脑移植手术。

9.南非远古凹槽金属球

过去十年里,南非矿工挖掘出了一些神秘的金属球体,其来历尚不清楚,这些金属球体直径大致上有1英寸,金属球的圆周位置蚀刻着三条并列凹槽,现已发现两种类型的金属球:一种包含固体蓝色金属球带有白色斑点;另一种是中空,其中填满海绵状白色物质。

(三)火星“黑洞”之谜

 美国NAS A(航空和航天局)发射的火星探测器自20063月到达火星上空后,不断发回了大量的数据及图片。在这些图片中,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火星表面那个直径差不多150米的圆形“黑洞”。那个“黑洞”究竟是什么?在其中的一张照片中,已经发现的直径为70米的火星上的“暗物质”,我们能够判别它内部的地形特征。与此相反,这次发现的这个黑洞却不能确认其内部的一切地形特征。这就是说,两者的成因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还有专家认为这个150米的“黑洞”可能是一个圆形的湖。可是,在火星那样的环境下,水是不可能以液态在地表存在的。因为那里的冰能够直接升华成气体。可是,如果看了日本北海道俱多乐湖的卫星照片你会发现,湖面是漆黑的。它与火星“黑洞”的特征是相似的。如前所述,美国发射的这个火星探测飞船上安装了检测水的雷达及光谱仪,所以如果那是湖,NASA应该已经知道真相。

 美国亚利桑纳大学的学者们认为,火星“黑洞”可能是火星表面的一个巨大洞穴。这个“黑洞”所在的亚西亚山,位于火星最大的火山带塔尔希斯山脉的最南端。由于那里地下有庞大的岩浆海,岩浆海枯竭后就形成宽大的地下空间。因此,当火星地表薄的地方发生陷落,就可能形成巨大的洞穴。

 实际上,这样巨大的洞穴,在地球上也存在。例如,圭亚那高地的萨里萨里尼马山洞穴,其直径、深度都有300米,它就是由于地下水枯竭而产生的。

 日本学者深泽久夫(本文作者)利用计算机对火星“黑洞”进行了仔细分析,他认为火山能带来水、空气及热。如果从这个角度考虑,火星“黑洞”可能就是适合生命产生和进化的空间。“黑洞”里如果存在生命,是能够进化的。当然这只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