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童趣·童心
屋外,一片雪白,整个村子里格外安静,只有雪堆时不时的从屋檐下掉下来,发出‘哧哧’的声音。
“呜呜,救命啊,快来人啊!”一个声音打破了整个寂静。
屋内——
“妈妈,呜呜,我快要死了,怎么办啊!”一位中年妇女匆忙的从屋内跑了过来,问:“怎么了?怎么回事?跟妈妈说。”“……”
“哈哈!”隔壁的大哥哥边跑过来边说,“我知道了做泡泡的材料,快来看阿!”紧接着,一大群小孩子围了上去,细心的听着:“首先,要取一些雪,一定要是雪白的哦!然后要趁妈妈不注意偷偷拿一勺洗衣粉,一起搅拌,等雪化了,就可以吹了!不过,要注意千万别把泡泡吸进……”还未等他说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就从人群中钻了出来。雪白的大地,映现出她那可爱的小脸蛋。
“先找雪,再放洗衣粉,搅拌。找雪,洗衣粉,搅拌。”正嘟囔着,我便跑到一大片空地上,那皑皑白雪,净得有些让人舍不得去触碰。我轻轻的用手捧起一点,放入杯子里,小心翼翼的迈出空地。又急忙跑回家,拿了洗衣粉,倒入杯中,搅阿搅,拌阿拌,终于大功告成了!”
“泡泡做成了,怎么吹呢?”我自言自语到。嘿,这点困难怎么难得倒我?“妈妈,我要喝牛奶!”胖乎乎的小手接过牛奶,拔下吸管就往屋里跑。
“忽忽,这下好啦,可以吹泡泡啦!”咕嘟咕嘟,吹了两三下,吹出了一个又一个小泡泡。看着那些泡泡,我幼小的心灵有了很大震撼。他们凝成、破灭。仅仅只有几秒的短暂生命中,却活得那么美,那么令人喜爱。
入迷中,再想吹几个,却没想到,刚要吹,一呼吸,就吸到了嘴里,接着便是360大翻转,最后到了肚子里。要命!奶奶说过,不可以玩洗衣粉,要是吃了,会死掉的!
“呵呵,傻孩子,没事的,那是奶奶为了防止你乱玩洗衣粉骗你的。放心,多喝点水,就没事了!”“0—0”
虚惊一场,那场笑话闹过以后,我几乎就不敢再去吹泡泡了,因为吸到肚子里的那瞬间,真是不好受!不过,当时泡泡凝成后的气氛,那种短暂的生命却可以那样的精彩,我想我是不会忘记的,这如现在一般。
(二)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性质来说,就是不断的关心儿童的生活和成长,所以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的人,是特别容易受伤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
教育不是简单的把教师的思想直接灌输给孩子,教学也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送到另一个头脑传输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的一个和谐的互动的过程,是心与心的接触与交流。
刚刚踏入学校的儿童宛如一朵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要使这朵花儿能怒放并且结果,就得园丁付出心血和劳动。孩子入学后,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加,就会有一些不愉快降临在孩子的头上,比如有时侯作业没有完成,有时侯迟到了,有时侯上课开小差,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这些可能都会遭到老师的批评,因此他们就会感到伤心、失望、痛苦,情绪也就不是很好。
上周我们班进行了一次数学单元测验,有个学生没有发挥正常水平,只有56分,等级成为“差”。我们每次考试完了试卷都要求交给家长看而且要求签字,可想而知他是不愿意将这样的成绩告诉家长的。发完试卷的那天,他在办公室门口转了好几圈,但是没有进来。后来我还是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是否有什么问题,沉默了一会儿,他终于开口了,原来是因为数学考试分数太少,他不敢将试卷拿回家,要我帮他一个忙。
我问他:怎么帮?
学生;老师,我这次没有考好,主要是因为我没有用心做,题目没有看清楚,所以后面的应用题理解错了,失去很多分,下次我一定认真读题。老师这次您能不能先给我借4分,下次我加倍的还给您好吗?
我说:借分数?我没有听错吧。
学生;是的,老师,我要借四分。
这个小精灵,想出这样的招,居然借分数!我在心里想,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学来的。
我说:嗯,让我想想吧,我摸摸他的头。
他好像看到了一丝希望,脸上的肌肉都放松了许多。
学生:老师,行不行呢?见我没有表态,他又追问了一句。
我说:孩子,你再想想吧,下次可是要加倍还的,也就是说下次你要扣除8分的,你能保证你下次一定会考好吗?
学生:我知道,我一定会努力。
我说:好吧,如果你能做到,老师愿意帮你这一次,而且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到的。
我拿过他的试卷,看看卷面还算整洁,就给他加了4分卷容分,刚好六十。
他接过试卷,如释重负的叹了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然后说了声“谢谢老师”就飞似的跑出去了。
望着他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也不知道我这次到底做得对不对,但是我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也不是冷酷无情的人,我不希望这几分让孩子为难,甚至招来父母亲的责骂或是一顿打。
我只是想,孩子对我是充分信任的,而且他有上进心,知道自己错了,还知道要努力学习,我认为就是一种好的现象。
孩子们如果对我们信任,我就很高兴,我不想摧残这朵信任的花朵,我们要爱护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要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要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感,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苏联教育理论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极其简单而有极其复杂的教育秘诀,他说这个秘诀对于热爱儿童的教师来说是很容易掌握的,而对于铁石心肠的教师是根本无法理解的,那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格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
教育就是要让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很不错,脸上也有光彩,这样他们才有学习的兴趣,才会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和不断进取。
在学习中,孩子可能不会读课文,不会写你字,解答不出应用题,画不出老师要求的风景画,这本来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候如果老师不理解学生,反而给他加压力,甚至鄙视他们,把他们的种种劣行公之与众,或者告诉他们的父母,这样做只会增加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也可能更加厌倦这一门课程,成绩也会随着下降,老师又会责怪他,因此周而复始,成为了恶行循环,最终导致孩子彻底失去学习的兴趣。
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几年前我在函授学习本科的时候,因为我的基础太差,我听不懂英语课,当时我真的有放弃考试的想法,后来还是老公给我打气,才勉强过关的。我想我当时的心情大概和孩子们差不多吧,所以孩子们的心情我懂,那种痛苦我也理解。
所以很多时候我喜欢和孩子们站在一起思考,和他们一起分析,帮他们解除苦恼,这样一来他们以后在学习中、生活中遇到事情都不会骗我,我也尽力帮助他们解决。而且我会找各种理由给予他们一种自豪感和尊严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时刻关注孩子,能及时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孩子会越来越有信心,学习也就会慢慢的好起来的。
(三)自尊·自胜·自强
自尊,自胜,自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尊是前提,自胜是关键,自强是目的。要达到自强,首先要做到自尊,有自尊才有自胜。老子曾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够战胜别人的只能叫做有力,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强者。有的人能够战胜自己,有的人却不能战胜自己;有的人能够在一时一事战胜自己,却不能时时处处战胜自己,关键就是自尊的定力不大,耐力不持久。
一个人可以没有荣誉和鲜花,但不能没有自尊。不管别人是否尊重你,你自己首先要尊重自己。因为自尊是一个人的脊梁,是一个人生命最根本的体现。自尊是无畏的气概,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操守。它提供给生命的不只是一种依托,一种凭借,一种支撑,而是永远的充实,永远的能量,永远的精神动力。只有做到了自尊,才能涌起自胜的冲动,才能产生冲天的豪气,才能激起无穷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孙膑刖足而血凝兵书,吴运铎身残志坚把一切献给党,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强不息成为时代的巨人……自尊就是人生杠杆上不可缺少的支点,自尊也是胜利道路上永不熄灭的圣火,它可以坚守自己的意见和独立的人格,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走向。钱学森为何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成为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闵恩泽何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生,为中国制造催化剂?方永刚为什么不忘自己的使命,在信仰的战场上,保持冲锋的姿态?孟祥斌又是如何在这个价值观容易迷失的社会里,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换回另一个生命的再生?所有的答案都只有两个字:自尊!
如果说自尊是一面鲜明的旗帜,独树一帜在人类精神和灵魂的制高点上永远飘扬的话,那么,自胜就是一面出征的战鼓,始终擂响在人生的每一次征程里,激人奋进,催人前行。因为战胜自己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能力;既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境界;既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情操;既是一场战斗,也是一次战役。战胜自己,就能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就能在纷繁复杂的境地里伸展自如,就能在波浪起伏的征程中规范人生轨迹,就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把握自己的命运。一句话,战胜自己就能获得幸福和成功。
当前,面对诱惑和考验,党员干部不自尊、不自胜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不思进取,热衷于迎来送往、灯红酒绿,个别的为升官敛财是非不清、荣辱不分、美丑不辨,甚至想尽千法百计,不择手段;有的静不下心、守不住神,心浮气躁、随波逐流,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有的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客观对待他人,考虑个人问题较多,思想不稳定,精力不集中,工作动力不足,丢掉了党员干部的本色;还有的不讲科学讲迷信,不信马列信邪教,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低级庸俗的思想文化,最终进了监狱,上了断头台。这些都令人痛心,发人深思。因此,我们一定要痛定思痛,认真反省,加强理论学习,纯洁思想道德,强化制度约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到用正确的战胜错误的,用崇高的战胜卑劣的,用纯洁的赶走肮脏的,抵制“本我”,战胜“自我”,实现“超我”,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