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燕子归来
来到牧区看望大哥。
次日清晨,忽然听到孩子们在外欢唱着一首曾经那么熟悉的歌谣:“不吃你家的谷子,不吃你家的糜子,借上你家的房子,生上一窝娃子,走啦!”
燕子来了?燕子来了!我急忙喊着女儿出门,惊喜地发现一对俊俏的燕子在屋檐上呢喃私语。我欣喜若狂,几乎在喊着对女儿说,它俩要借我家的一席之地,筑巢、安家、生一窝娃子来了!我用下巴瞌点着对燕子和女儿说话,不敢用手指指它,只是学着它的叫声应吮它的要求。“妈妈,你也太夸张了吧,不就是两只小鸟吗,把你兴奋成这样啊?”难怪,女儿长这么大,她没见过燕子,更没见过燕子双双衔泥辛勤垒窝筑巢的过程,她只会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她也知道小燕子是人类的益鸟,专吃那些害虫,课本上的东西背的滚瓜烂熟,可她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小燕子来过,今天我要告诉她,妈妈的童年是在有可爱燕子的世界里幸福的度过的,因为燕子在春天才会来。
小时候,我家住在美丽的阿拉腾敖包。每当春暖花开,燕子从南方如期而至时,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和暖的春风里,仰望着一对对“飞入平常百姓家”的燕子,欢唱着这首童年的歌谣尽情在草地上嬉戏。当绵刺花、猫儿油花开时,那景象更如天堂一般,粉的花,黄的花争相绽放,燕子成群结队的在寻找合适的人家屋檐下筑巢,然后在花丛中寻觅食物,它们会在我们的头顶上盘旋逗留,啾啾啾叫个不停,一会俯冲下来从我们的胸前飞过,一会钻入云中高傲的展示它们的本领。那可爱的劲儿太讨人喜爱了,每次大家玩疯了,阴云密布、雷声阵阵也不知回家的时候,是小燕子提醒小伙伴们该回家了,“燕子低飞要下雨” 嘛!
如今,这首美丽的童谣已有十几年没听到了!
从记事起,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旧燕归巢,双语檐前,似曾相识。妈妈肯定地说,是去年那一家又来了。我问妈妈,燕子嘁嘁喳喳在说什么呀?妈妈说他们在告诉我们:“不吃你家的谷子,不吃你家的糜子,借上你家的房子,生上一窝娃子,走啦——”
燕子是成双成对的。它们飞进飞出,忙忙碌碌。“燕子不吃落地的。”到了夏天,气温上升,蚊虫多了起来,它们啄到的食物也就多了起来。生儿育女的时节也就到了。
小燕子快要出壳的时候,妈妈总要严肃地叮嘱我们千万不要惊动它们,更不能用指头指燕子,如果用手指惊动了小燕子,指头上会害“窝子”(脓疮),而且指甲也会掉,所以,我一次也没敢指过燕子。弟弟不相信,偷偷指了燕子,虽没害“窝子”,但也吓得每天提心吊胆,几天不敢吱声,抱着手指时时端详。直到小燕子出壳了,他才悄悄告诉了我。其实,这是大人们为了让可爱的燕子在安静祥和的环境里繁衍后代,怕孩子们惊动燕子而编的一个美丽的谎言。但这个谎言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当我听到燕子窝里传出“咝儿、咝儿”的声音时,一窝新的生命就庄严地诞生了。老燕子更加忙碌了,它们飞来飞去,叼来新鲜的食物,每当飞临窝沿时,几只黄嘴巴齐刷刷张得好大。有时,老燕子迟迟不回,小燕子们叫个不停,妈妈唠叨:“讨吃鬼(方言),老燕子怎么还不来,小宝宝都饿得叫成这样了!”我和弟弟也张望着燕巢里嗷嗷待哺的小燕子,盼望它们的爸爸妈妈快快回来。有时看得入神,连妈妈呼唤我们吃饭的声音都听不到,非要等大燕子回来才肯进家端碗。
我最爱看燕妈妈给小燕子渡食的场景:燕妈妈扑楞着翅膀,张嘴把虫子喂进小燕子的黄嘴嘴里,它是那样的专注,那么的恬静和甜蜜,充满了母性的温柔和慈爱。吃饱了的小东西们安静了,小黑头缩进窝窝里睡觉了,这时的燕爸爸和燕妈妈才蹲在电线绳上用嘴拍打身上的泥土和草根,梳洗着羽毛,幸福的在呢喃,说着什么我虽然听不懂,但可以想象出它们在交谈的什么。弟弟端着碗出来吃,他又想看看小燕子怎么这么安静,可刚一出门就被头顶上的小家伙吃饱撑下来的鸟粪弄脏了衣服,“妈妈,快过来,小燕子干坏事了!”不知为什么,对这样的事家人从来没有怨声,赶紧弄干净了就行。这就是燕子,它凭借着它的可爱、有益、恋旧和恬淡与人类和谐相处并占有了一席之地。
就这样,老燕子不知疲倦地劳作着,即使是连雨天,只要雨一停,老燕子就飞出去为它的子女们觅食。一段紧凑的日子过去了,小燕子长大了,老燕子带着小燕子在房前屋后试飞,没几天,它们就可以离开父母自己去闯荡了。这时,老燕子要在窝里休息三天,小燕子出去觅食回来反哺它们的父母。
转眼到了秋天。一群群燕子聚集在草原的上空,一会儿飞向东,一会儿飞向西。天凉了,燕子要走了,成群的燕子蹲在电线上,它们是在开会?商量着起程南飞的日期?也许是留恋北方的人们,在向人们做道别吧:“等春天来了,我们还会回来!”
燕子飞走了。家里突然没了它们的叫声,也少了许多欢乐。妈妈叹息:“日子过的真快啊,一年又过去了——”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话真对!第二年春天,燕子们不远万里,如期而至。还是回到外屋檩子上的鱼鳞状的黄泥窝儿里。于是,屋里屋外又多了一份喜气。“唧——唧。”这熟悉的声音是燕子在告诉我们:“我们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母亲在自言自语。
一年又一年,我家的老屋虽然日见陈旧,可小燕子从不嫌弃。家虽穷,燕子却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喜气,它们是一群美丽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
不知是哪一天,我们的生活中突然没了燕子。它们悄无声息地走了,带着那可爱的雏儿飞走了,甚至不打一声招呼。而就在那个响午之前,它们还穿着绅士的礼服,在空中飞翔着,向我问好呢。可没想到如此无情,就这么走了。站在窗口,品着淡淡的秋菊茶,望着窗台上的落花,望着没有了燕子空蒙的天空,不禁想起林黛玉的《葬花吟》有那么几句“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楼空梁也倾。”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因为失去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燕子无可奈何的飞走了,我们也离开了家乡,涌进了拥挤吵杂的城市里,住进了与大自然隔绝、人情淡薄的高楼。偶尔走过一排平房,我会情不自禁地张望一下人家的屋檐,看看有没有燕窝,有没有燕子,好想静听它们悦耳的叫声。可这似乎成了一种奢望。
“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凝望蔚蓝的天空,我急切地眺望南方,期盼燕子归来。
近年来,随着我旗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公益林政策、重点工程造林等林业重点项目的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随着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和监测力度的加大,我的家乡到处生机盎然,我和爱人常年奔走在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线,在各个监测点,以“勤监测、早发现、早报告”为目标,大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和与疫情防范保护意识。我们的春天真正来了,草原上泛起点点绿色,绵刺花、猫儿油花又盛开在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羊群、蒙古包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雪白的羊儿在葱绿的草毯上撒欢,骆驼吃饱了,悠闲地卧在草丛中。成群结队的燕子,在牧人的房前屋后飞舞,寻找合适的人家筑巢。
“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我终于又在家乡湛蓝天空看到了燕子。过去,我为燕子的离去而伤感;今天,我为燕子的归来而喜悦。
可爱的燕子啊,当你们回来的时候,会发现你们的朋友在变,你们曾经生活的环境在变。这里的人们正在努力使自己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你们是最好的见证人,当你们飞去,我们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当你们归来,我们会让你们看到家乡美好的前景!
吉祥人家飞来吉祥鸟,愿可爱的燕子永远和家乡人和谐共处,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二)保护可爱的小动物
看着鸟儿在天空飞翔,看着鱼儿在水中遨游。也许你会认为世界上的动物很多吧!但你是否知道,现在的动物不仅不多,而且有的动物已经很稀少,甚至某些动物已经灭绝。根据生物学家估计,几千年来被人类捕杀以致绝种的动物至少有数百种以上。如此一来,那世界上的动物种类越来越少,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挽救的话,那么将来世界上的动物就只有我们人类自己了!你别以为我是“危言耸听”,你若不信,我可以告诉你。
就拿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生活的渡渡鸟来说,由于它身上的肉鲜美无比,所以遭到当时人类的大量捕食,在十七世纪就已告灭绝。但是如果当时人们有动物保护意识的话,就不会造成渡渡鸟的灭绝。再说生活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吧,因为它其外层皮毛下面的被称作沙图什的绒毛异常精细,可以用来织成华丽的披肩,而惨遭偷猎者大肆捕杀。因为织出一条女式沙图什披肩便需要300至400克生绒,这意味着要牺牲3只藏羚羊的生命。所以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藏羚羊的数目只有65000只到72500只之间,要知道这只有100年前藏羚羊总数的十分之一。所幸的是人们意识到了保护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现在北京已有多名志愿者来到可可西里担当起义务看护藏羚羊的活动。同时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从1999年起每年为我国藏羚羊保护捐赠8万至10万美金用以在可可西里、羌塘和阿尔金山三大自然保护区开展反盗猎行动和针对藏羚羊保护的各种宣传活动。我们人类正慢慢将藏羚羊这种可爱的动物从灭绝的边缘拉回来。
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平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三)鸟声
黎艺
清晨,我伏案读书,当读到“夜枕茶香听雨声”时,我被这深远的景象所陶醉了,我被这诗情画面所震撼了。蓦地,我听到了一种声儿。“啁啁啾啾”、“喔咕喔咕”————声调有节奏地一会儿昂奋,一会儿清孱,由远而近地飘进楼窗里来,飘到我的桌案上来了。啊,这是喜鹊的叫声,这是画眉的叫声。我终于辨别出来,听得清晰起来了。
我对鸟儿有一种特别的“宠爱”。
我本家大叔喜欢种花养鸟,大叔院子里鸟笼子颇多,大都是竹编的,也有用细铁丝制成的,样子十分好看。极为好看的不是这些,而是笼中的鸟儿,有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绿色的,鸟儿在笼中跳来跃去,有的啄食,有的吸水,有的鸣啼,把整个院子点缀得喜气洋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放学后,我常到大叔院子里观鸟、听鸟声。大叔见我喜欢鸟儿,就送给我两只画眉。我用小篮把鸟儿提回家,放到泥瓮里,再向瓮里撒上点米,放进一小杯水;接着,我迅速地找来秫秸秆,忙活很久,便做成一个笼子。我把鸟儿放入笼子里,高兴得鸟儿蹦来蹦去。我养了半年多,鸟儿长得极棒,极好看,叫声清脆、极美。由于我到镇上读书,没工夫伺候鸟儿,就又把它送给大叔了。至今我觉得很遗憾。
大叔养鸟有一习惯,他从鸟市上买来弱小的鸟儿,精心喂养,等鸟儿长得肥胖时,他就提到村外小河旁边,把笼子打开,让鸟儿飞出,让鸟儿回归田野、树林。他常对我讲,人的生活离不开鸟儿,保护鸟儿,就是保护人类家园。大叔的话,让我从小就养成了对鸟儿的珍惜和爱护。于是,我也就很喜欢听鸟声了。
在我的印象里,山中听鸟声是颇具激动和兴奋的。
故乡的南边有一座大山,名叫“凤凰山”。一年春天,我和伙伴们来到山上,这里空气清新,成团成簇的花儿点缀枝头,梨花玉洁,桃花绯嫣,香气四射,熏醉眼眸。清清的山溪蜿蜒流淌,里面滚动着彩色的小卵石,叮咚见声,仿佛是在弹奏着美妙的曲子。一群又一群的鸟儿争叫着,抖动着羽翅,划过花树碧水,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山中。委婉悠扬的叫声,让我迷恋,我心里涌起一种欢快感来。
一年夏天,我和朋友们来到莲花山,只见山溪水势湍激,水花四处飞溅;满山树木浓绿,风起时,那高高扬起的树冠,相互碰撞,传出“哗哗”的响声,仿佛是在弹奏着豪放粗犷的曲调。看到鸟儿在树间溪旁栖息着、跳跃着,对歌鸣唱,时而明快,时而深沉,时而轻弱,时而激烈。似“高山流水”,又像“玉竹敲石”。突然,几只绿色的鸟儿,从溪涧旁的草丛中骤然飞起,接着,又拢翼而下,疾速地飞入另一密树丛中了。此刻,满目中寻不见鸟儿了,它们被绿涛声吞噬了。此时,我心中的激情澎湃了。俯视山下,薄纱缠绕,山峦层叠;观望山中,繁叶碧透,瀑布飞挂。“啾啾,啁啁,啾啾,啁啁”,清畅嘹亮的鸟声又在山谷壑间集聚了,震得叶子、草儿微微颤动。顿时,我便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名句来,深深地领悟到诗句的意境了。
山中的鸟声是浪漫的,是自然中的大合唱。而秋天田野的鸟鸣却是交响曲了。鸟儿在金黄色的田野中飞飞落落,起起伏伏;尤其是麻雀儿,在高粱玉米棵秆间跳来蹦去;有的鸟儿还在草丛中吸吮着水珠,嘴啄着草的籽粒,然后又慢慢地飞到远处。鸟的快乐飞奔,和谐的啼叫,使我深深感到收获的喜悦了,简直就是“满目丰收图,满耳欢庆歌”了。
鸟声的清唱要数我楼下东边花园里了。矿区人爱鸟,也爱养鸟。晨光初露,树叶上挂着露珠,荷池里的荷花艳红,在绿软软的草坪上,摆着矿区人养的一笼笼的鸟儿,笼内的百灵、画眉、八哥、鹦鹉、白玉等数十种鸟有百多只,百灵、画眉的叫声似轻唱,而八哥、鹦鹉的叫声音大,却好似美声了。每天清早,我常来这里散步,呼吸着花草的香气,聆听着百鸟的歌唱,感到生活的空间变大了,感到矿区的景观更靓丽了。
不论是在山中听鸟声,还是在田野、花园里听鸟声,其感觉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空气新、环境美的地方,就能看到飞鸟,听到鸟声。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的生活需要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