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4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泉水

    家乡有眼泉,在村的尽头,山的脚下,此山远看像鸽近看像“川”。泉的源头,分布在川的两脚。东西相同的石坑酷似鸽爪,清冽冽的泉水从爪的骨骼中渗出,汇成两潭蓝盈盈的水。潭满则溢的水流,好像一条闪闪发亮的链条,沿着几经沧桑蜿蜒的石渠,流进距源头有十多米的坠形石坑。

大自然是神奇的,然而关于泉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的。相传村的尽头,只有一座大山,它拔地而起高不可攀,貌似一威武将军,守护着全村的父老乡亲。

一个失真模糊的年月,一游到此的嘛喇,看到石碑上书“官牌”二字,便在村中打探此村怎叫“官牌村”?

一老者指着村子好多门庭若市的大户人家说:“从古至今,村里年年都出达官贵人,造福一方。因而官牌村是在大家的推崇下叫起来的。”

嘛喇诧异:“为何官牌村出大官,别村就不出呢”?

老者神秘一笑,指着村后那座山得意地说:“因为我们村有将军山,将军山内有神鸽啊”!

“神鸽”?!嘛喇仰视大山,吃惊不小。

“是啊。”老者轻描淡写地说,“是那神鸽在把守着我们村的村脉。”

嘛喇听后,心中窃喜。心想要修正果,非神鸽莫属。然而如何盗窃,却成了难题。逗留多日的嘛喇,一日在山脚下转悠,突见草丛中有坠形石坑闪闪发亮,宛如天然钻石光彩夺目。嘛喇近前看到,原来坑内有残留雨水。见此嘛喇口渴,就伏在坑旁喝水。这时嘛喇眼前一亮,居然发现此坑非比寻常,这竟然就是他要找的山门,而钥匙就是他膝下的那块坠形石块。

一个月圆如水的夜晚,嘛喇搬起石块填进石坑,只听一声天崩地裂,大山一分为二缓缓张开。接着从开启的山间,赫然冲出一束白光,将整个山村覆盖的亮如白昼。嘛喇看到一只晶莹剔透全身如雪的鸽子在安静甜眠。随着那束耀眼的光芒逐渐回落鸽身,神鸽苏醒过来。

嘛喇惊呼:“神鸽神鸽,快快随我来。”神鸽站起来怒目圆睁,猛然间变得体大无比。只见它双翼微张,脖颈微缩,一个弹跳,从山间跳出山门。双爪落脚之处,震耳欲聋乱石齐飞。嘛喇准备施法欲收神鸽,但见神鸽张开嘴巴,将嘛喇整个脑袋衔进嘴里,腾空而起。 这时已经分开的大山开始合拢,嘛喇在空中拼命挣扎,逃出神鸽的嘴巴,不想掉进合拢的山体中间。而那只神鸽,也消失在天宇之中。奇怪的是,两边还未合拢的山体再也没有合拢到一块,有人说,是嘛喇用开山钥匙撑住了山体,于是就留下了现在展翅待飞的鸽状。

神鸽归天,村脉尽失,从此后,村中再没出现过一位达官要员。半年后,从神鸽脚踏之处,流出了冬暖夏凉的泉水。有人说,这是天数注定,神鸽使命完成,不忍离开乡亲的泪水。也有人说,这是嘛喇忏悔的泪。既是泪泉,乡亲们宁信后者不信前者,因为作恶多端的人,必要受到惩罚。
   
几经加工的美丽传说,仿似风起尘沙尘埃落定,从新鲜到失色,逐渐消失在祖辈的记忆中。泉的形成,在那个年月,谁也不得而知。反正在我记事起,我问过爷爷,爷爷告诉我,他爷爷的爷爷也不知道泉的来历。

既无考证,那我乐于接受这美丽的传说。它的存在,就像母亲的乳汁,养育着家乡的女儿由生到灭生生不息。且不说从前祖辈的渴望,就说今天真正走出大山功成名就的上层名流,无论他们身处何处,都会想到家乡这眼泉。这不仅是根的维系,更是对家的深深牵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清凉舒适的泉水,滋养出来的儿女个个淳朴敦厚,每个人的心境,都如这泉水清澈见底不容置疑。

儿时的记忆恰似夜幕中的宝石永难磨灭。虽然那个年月没有现在的日子舒畅,但想起每个清晨和夜晚的场景,常常使人沉浸其中难以回神。当黎明渐行渐近,谁家的大红公鸡扯着脖子,得意地一声啼鸣,已经沉睡了一夜的男人,开始起身做雷打不动的功课--挑水。岂不知早有人身披星斗,脚踩夜间第一颗露珠,挑着水桶上路了。

长长的扁担下,两只空铁桶,一前一后地摇摆着。挑者嘴叼一根手工漠河烟,在突明突暗中,合着清凉的潮气,吐出袅袅的青烟,似要将黎明彻底熏白。那咯吱吱吱咯咯的单奏曲,在晨阳渐露第一抹红晕时,所有羞涩的红,都被强大的主旋律冲散得荡然无存。新的一天开始了,通往泉水的土路上,留下了两条湿漉漉的水痕。那个时候,潺潺奔放的水流声已经听不到,入耳的,除了桶碰撞桶的“叮当”声,就是今天下地干什么的问候语。

晚上,无疑就是泉水最为欢乐的时候。即使舞勺之年,我用竹笛划破夜的静谧,但那潺潺奔放的水流声,仍能欢快地钻进耳膜。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在唠嗑,根本就没有人想到,一个少年那时最为惬意的快乐。泉的上方是暴晒了一天的石山,躺上去,像妈妈冬日里烧好的火炕,很舒服。数着眨眼的星星,听着山间的鸟声,不用细想,泉的旁边,那些潜伏在水草里的青蛙,个个都在扯着脖子比赛歌喉。乡村的夜晚,就是这样静谧舒适,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与其说那坠形石坑是开山大门,还不如说,它就是天然的沉淀池。泉水到此并非最终落脚之处,它从石坑缓缓流出,然后进入另一个石槽做最后一次沉淀,接着沿着人工凿出的水渠,向山下一侧的水池跌落。七十年代,有两个水池,都不大。一个叫马槽,是专门供牲畜饮用,另一个则是生活用水。那时大概因为池子不大,清澈的泉水大量往外溢出。记忆中,泉水都能欢快地奔腾出村外注入泾河。进入八十年代,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好多人家基本没了牲畜,村里就将两个水池全部打通,合并为一。它长在五米左右,宽约一米,水深一米六上下。自从改大了水池,水仍然往外溢出,但没有从前那样激荡。它就好比一个失去营养显得病恹恹的人,最多蹒跚到村子中间,就再也不肯前行一步。昔日那些形如蛟龙的水渠,也因缺乏滋润开始变得干裂。

光阴犹如指间的青烟,转眼即逝。随着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仿佛一夜之间,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平高速公路从村子穿过;中达煤矿公司的落户,以及城市建设的规划和铁路的融入,无疑给九十年代的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大量的建设和开采,直接导致地下水资源严重流失。再加上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村子从供水不足直到今天基本无水吃。

不光是我,所有乡亲都很怀念昔日那清洌甘醇的泉水。观察源头,两个石坑的鸽爪早就干枯风化,哪里还能寻找到潮湿的痕迹。官牌人怀念昔日泉水的旺盛,它不光养育了我们一辈又一辈人,更滋润着全村父老乡亲的心田。尽管今天,村里为了保障村民的正常饮水,在村外打了一口井,可是还有很多人,黎明时挑着水桶去挑水。这是一种恋恋不舍之情,虽然有时候好多人都要挑着空桶回家,可这种对泉水更深的割舍不下之情,常让人联想到,它就犹如自己亲人,让人难以忘怀。无论将来怎样,它永远是官牌人的骄傲,官牌人心中的琼浆玉液!

(二)泉 水

  叮咚!叮咚!你听,是谁在山上弹琴?
  你瞧,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了。多高的山啊!可它压不住这一股泉水。泉水在岩石下拼命地冲啊,冲啊,努力寻找出路,终于从石缝里冲了出来。它胜利了,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快活地跳起来,晶莹的水珠洒落下来,像洒下幸福的热泪。
  它要把自己献给美好的生活。
  泉水流进一弯水池,山里的姐姐顶着瓦罐来汲水。泉水说:“来吧!来吧!我这儿的水很多很多,泉眼里就像有一座天然水塔。”
  泉水流到一块平地,火红的杜鹃花照见了自己美丽的身影。泉水说:“照吧!照吧!我这儿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泉水流下碧绿的山坡,满坡的果树正想喝水。泉水说:“喝吧!喝吧!我这儿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能结出更大更鲜美的果子。”
  泉水流过静静的山谷,百灵鸟正在山间唱歌。泉水说:“唱吧!唱吧!我这儿的琴声很美很美,正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哩。”
  叮咚!叮咚!叮咚!
  欢快的泉水弹着琴跑下山去。跑呀,跑呀,一路上,它遇到了好多飞流的泉水。它们互相问候:“你好,你好!”它们还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大海里见!”
  叮咚!叮咚!叮咚……

(三)家乡的路

外呆得时间长了,难免会想家,想念家里的那些人与事。

以前家乡的路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柏油马路,那时候的路坑坑洼洼,下雨天就变得更加难走了,虽没有现在马路的平坦通畅,但那时候的乡间小路却别有一番情味融在里边。

路虽宽了平了,但人心却窄了深了,在外的这些年似乎对这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更让人怀念起从前家乡的日子。小时候的自己迈着小小的步子穿梭在乡间小路间,或找同村的伙伴玩耍嬉戏,或背着书包赶着去上学,村里村外的人与事在那乡间小路上交织着。那时候的自己更像人们口中所说的“乡间野孩子”,而乡间的孩子似乎更亲脚下那片黄土地,跑着,走着,玩着,每时每刻自己都在触摸着这片黄土地,那乡间小路就像大地的双手,将我,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捧在手心里,走下去,踏着步子,感受到的都是那踏实的暖意。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在村子里的小路中间总有那么一块空地是属于我们这群孩子嬉戏打闹的,掷沙包、踢瓦片、打弹珠,游戏的乐趣是那么的无穷无尽。村里村外的人虽来来往往,但也没有都市中那样熙熙攘攘,尽管我们这群孩子吵闹着,玩耍着,村子还是依旧保持着那份独有的恬静,傍晚时分,那份恬静揉合着夕阳的余晖,伴着袅袅炊烟,在召唤着我们这群贪玩儿的孩子回家吃饭,于是,餐桌上升腾的饭香夹杂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憧憬另一个忙碌而又欢乐的明天。即使雨后路变得泥泞了,也收不住自己那颗想玩的心,光着脚丫,趟着路上的积水,有时随手抓起一把泥巴朝邻居家墙上扔去,描绘着属于自己的涂鸦,也不忘事后看着邻居脸上无奈的表情而暗自得意。不经意间朝天空望去,才发现那抹彩虹才是雨后最大的馈赠,我的眼中被那七彩的光芒所占据,仿佛那一刻七彩的画笔勾勒着年幼的梦想,那画笔起于乡间的小路,蘸着雨后泥土的芬芳,在遥远的天边展开,于是,梦想的色彩尽情地挥洒开来,它沉淀着乡间小路上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同样也映照着那一颗纯真无邪的童心。我呆呆地望着,生怕看丢了它,不知什么时候太阳从云后面探出头来,彩虹淡淡隐去,彩虹的消失带给我不少的失落感,但那个时候快乐的事情总是那么容易发觉,我与小伙伴们奔跑在田野间,追逐着那梦幻的色彩,续着我们的童梦。

丰收的季节里,乡间小路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载着丰收果实的车一辆接着一辆,早出晚归,人们收获着土地的馈赠。那时候哪家的人手不够了,村子里的人就搭把手,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显得更加纯朴真实了。我们这帮孩子也不忘帮着家里干点活,那时候与其说是干活,不如说是玩耍,因为感觉到的不是累,而是满心的欢乐。跑在乡间小路上,捡拾掉在路上的麦穗,小小的我也懂得那是村里人辛劳的成果,容不得浪费,看着驾着牛车,满载而归的人们,我满心欢喜,那满车所承载的是农民一年的辛劳与汗水,一路颠簸,一路笑语,就这样,丰收的重量落在乡间小路的肩上,变得更加硬实了。

家乡的路刻印着许许多多儿时的回忆,在那乡间小路上有着母亲期盼儿子归来的身影,也有着同伴们结伴在雨中前行的轨迹。对我来说,家乡的小路就像一卷卷胶卷,记录着往昔的种种,它不仅交融着浓浓的乡土情,也交融着那深深的亲情与友情。每次回家呆的时间不长就又要离去,每当踏上离乡的路途,我总不忘回首看看家乡的样子,看看那交错的乡间小路,为了不忘却。一张火车票从回程到返程,从归乡到离乡,一次次的往返中,期待与不舍所交替着,复杂的心境却恰恰印证着自己对故乡的眷恋。是啊,再漫长的路也要走下去,因为路的一端是家,那里有等着我的人们。

路是人走出来的,走在家乡的小路上,每走一步,似乎这片土地就与自己有了更深的羁绊。恰逢雨时,走到雨中,漫步在乡间小路间,我寻觅着,寻觅着那儿时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