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2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22.月球之谜

【月球】

月球,是围绕地球公转的一颗自然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年龄大约已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等分层结构。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们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诞生

46亿年之前,地球正在孕育当中,地球上的生命更没有诞生。太阳系还处于混沌初开的太阳星云阶段。在年轻太阳的周围,庞大的气体尘埃星云中,尘埃与块状岩石不断的凝聚、碰撞、吸积,星云中的部分物质开始生成为环绕太阳的行星和卫星系统。

对于40亿年前月球的形成,人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一种假说是分裂说。即有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由于地球自转非常快,因此月球通过离心力从地壳中分裂出来了。但这要求地球的初始旋转速度太快以至令人难以置信。

另一种假说是俘获说,即有人认为月球是地球通过地心引力俘获的现成天体.但这要求一个实际上不可行的扩展的地球大气层来散发穿过大气层的月球的能量。还有一种假说是同源说,即有人认为地球和月球是在最原始的吸积盘里形成的。但这无法解释月球中金属铁的剥夺。而且这些假说还不能解释地一月系统所要求的高标准角动量

还有一种假说是碰撞说。即有人认为地-月系统是一次大碰撞的结果: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上刚刚形成的原始地球。爆炸的物质进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然后积聚形成月球。然而。陨石分析表明火星和行星这些太阳系内的天体具有与地球大不相同的同位素组成。而地球和月球具有几乎相同的同位素组成。发表在2012年的对Apollo月球样本所作的同位素分析也表明月球和地球具有相同的组成。这与月球形成的碰撞说相矛盾。另外,若真的发生了这样的碰撞。则碰撞过程中所释放的巨大能量以及随后在地球轨道中发生的物质重聚将融化整个地球外壳,形成岩浆海洋。新形成的月球上也有它自己的岩浆海洋.估计海洋深度从500km到整个月球半径之长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见碰撞说也不成立。

既然月球既不是被地球俘获的一个现成天体。也不是地球与别的天体碰撞的产物.因此月球只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但是,地球也不具有足够的转速来把与地球紧密相连的月球部分随意抛出去。因此。月球应该是在特殊力的综合作用下从地球分离出来。进入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形成环地卫星。

关于月亮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人类第一次登月活动】

在美国东部时间1969720日下午417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基本简介

阿波罗11号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19697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

阿波罗11号的成功实现了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15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会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目标。

人类第一次登月活动美国宇航局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连续发射10艘不载人的阿波罗飞船之后,终于在1969716日成功发射载人登月的阿波罗飞船。四天之后,飞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而右脚仍然停留在台阶上。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时,才鼓起勇气将右脚踏上月面。这时的阿姆斯特朗感慨万千:“对一个人来说那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18分钟后,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月面,他俩穿着宇航服在月面上幽灵似的“游动”、跳跃,拍摄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安装仪器、进行实验和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活动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上登月舱飞离月面,升入月球轨道,与由科林斯驾驶的、在月球轨道上等候的指挥舱会合对接。3名宇航员共乘指挥舱返回地球,在太平洋降落。整个飞行历时83小时18分钟,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时间虽然短暂,却是一次历史性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