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9课-倍速学习法-万向思维

 9.寓言两则

【寓言】

假托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训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伊索寓言》是外国文学中早期寓言的代表作,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是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

文学含义

寓言是带有讽刺或劝解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和寓意寄予简单的故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语言简洁干练。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特点: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为人,也可为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歌曲歌词

寓言

张韶涵

我逛到这条热闹的街太阳晒得我有点累

奇怪最近我爱碎碎念但又觉得 i don't care

我站在喜怒哀乐面前阅读

我下一个画面我想去冒险不管一路多危险 na ~~~~

我期待童话般的爱情却不想那样的绝对

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什么语言 i don't care

我要专心体会每一天还是学会打发时间

飞得高一点作我自己最特别 na ~~~~

我才发现梦想与现实间的差别

逆着风让自己体验每一个感觉

就像是寓言流泪喜悦看过这一天

我想追追寻完美的世界

我还要飞飞得很高很远在我的世界

kan ba de ne不怕不后退

闭上双眼许一个心愿

勇敢向前梦不会碎

he yeah~~~ he yeah~~~~

我的自由 yeah~~~~

我还要飞飞得很高很远在我的

很高很远在我的

很高很远在我的世界

【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近义词】:见兔而顾犬

【反义词】:后悔莫及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南辕北辙】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近义词

背道而驰缘木求鱼,适得其反,升山采珠。

反义词

如出一辙亦步亦趋

【楚国】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后在上古冲突中及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

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河南新郑(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阳(今淅川)—[1] —湖北荆山

楚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形成一套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文化。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楚王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即周王室或先朝贵族被封为国君,管辖平民。

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鬻熊的后代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始建国。

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前306年,灭越国

公元前224年,秦国王翦率领60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军溃败,亡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