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码拓知识
清明节|重耳|头晕眼花|座右铭
【清明节】
1.词语释义:清明节,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
2.清淡明智: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东坡《东栏梨花》
3.词意探源:
(1)犹治平。政治有法度、有条理。《诗·大雅·大明》:“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毛传:“不崇朝而天下清明。”;《后汉书·班固传》:“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
(2)指神志思虑清洁明朗。《荀子·解蔽》:“虚壹而净,谓之大清明。”;《淮南子·齐俗训》:“原人之性,芜秽而不得清明者,物或淉之也。”
(3)指清澈明朗。如:天气清明。
(4)二十四节气之一。《孝经纬》:“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
(5)清明时节人们都会吃蛋一类的食物。
(6)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古代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5.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 清明暖,寒露寒(湘)
【重耳】
1.简介:
晋文公(是《左传》载公元前671年-前628年;《史记》载公元前697年-前628年),汉族,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初为公子,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19年后终复国,杀怀公而立。文公对内,拔擢贤能:以狐偃为相;先轸为帅;赵衰(赵国先祖)、胥臣辅其政;栾枝、冀缺佐其事;郤溱、霍伯将其兵;贾佗、阳子制其礼;魏犨(魏国先祖)、荀伯御其戎。晋民各执其业;吏各司其职。晋国由此大治。对外,联秦合齐,保宋制郑,尊王攘楚。作三军六卿,勤王事于洛邑、败楚师于城濮,盟诸侯于践土,开创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个称霸的霸主,亦为后世儒家、法家等学派称道。
2.生平相关故事:
(1)避难母国
晋献公的大军兵分两路,分别围住蒲城与屈邑。夷吾敢于与父亲的军队较量,寡不敌众。重耳则更干脆,不抵抗,声称:“儿子不能跟老子打!”
不久,蒲城陷落,晋军中有一人叫波提的追杀重耳,重耳越墙逃脱。重耳只能投奔其母国——翟。不久,在翟国与狐偃、赵衰等人会合。
重耳的母亲本就是翟人,这里是狐偃的故乡。对此,狐偃为重耳做了精心的安排,献公也没有去赶尽杀绝,重耳终于可以暂时歇口气,在翟国安居。在翟国一呆竟然就是12年,好在翟君对重耳还不错。生活在平淡中度过,但也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翟国攻打戎族,俘虏了两个貌美的少女,便献给重耳。重耳笑纳,与谋士赵衰分老婆,君臣俩连襟。季隗为重耳生了两个儿子——伯鯈、叔刘,都是历史的过客,而叔隗为赵衰也生了个宝贝儿子,他就是未来半个世纪威震天下的赵宣子。
在翟国重组了家庭,生活过得不亦乐乎,重耳渐渐习惯了,乐不思晋。
(2)惠公迫害
惠公即位后,积极打压昔日作乱的公子党,不久就杀死权臣里克、邳郑父,并将国政委任于冀芮、吕省等人,重用亲信,大兴党狱,坐罪者甚众,加剧了晋国高层的矛盾。
惠公恐国人附重耳,欲先杀之而后快,便派遣刺客去刺杀重耳。早有细作打听到惠公之谋,便赶往翟国向重耳报告,他弟弟要对他下手了。
重耳与谋臣商议,狐偃说:“我们在这已经呆了12年,盘缠也积蓄够了。现在应该去其他诸侯国谋取支持。”重耳依其言,便与家小作告别。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时,刺客已来,重耳吓得拔腿就跑,冲到城门口,见到准备好的马车,一跃而上。狐偃、赵衰、贾佗、魏犨等随即跟上,而先轸、狐毛等人则抱憾未能随行。
【头晕眼花】
1.头晕眼花 (tóu yūn yǎn huā) 解释:头脑昏晕,眼睛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 比喻在某事中失去了方向。也常比喻人老了以后贫血而导致的头脑眩昏,视力模糊。晕,昏乱,有旋转的感觉;花,昏花。
2.释义
1、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七回:“方才外边的人,也都有些头晕眼花,闻了这香气,就清爽了许多。”
2、郭超人《登上地球之巅》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3、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4回:“罗士信也吃了几杯,坐不到半个时辰,觉得天旋地转,~,伏倒几上。”
4、明 施耐庵《水浒》第三十六回《梁山泊吴用举戴宗 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不觉自家也头晕眼花,扑地倒了。[1]
3.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头脑眩昏,视力模糊。
4.一种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
(1)贫血:如果不注意营养保健,很容易患贫血。此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以及慢性炎症疾病的患者均可继发贫血。
(2)血粘度高: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症等均可使血黏度高,血流缓慢,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发生容易疲倦,头晕,乏力等症 状。
(3)脑动脉硬化:患者自觉头晕,且经常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四肢发麻。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内径变小,脑内血流下降,产生脑供血,供氧不足,引起头晕。
(4)颈椎病:常出现颈部发紧,灵活度受限,偶有疼痛,手指发麻,发凉,有沉重感。颈椎增生挤压颈部椎动脉,造成脑供血不足,是该病引起头晕的主要原因。
(5)高血压:高血压患者除头晕之外,还常伴随头胀,心慌,烦躁,耳鸣,失眠等不适。
(6)心脏病:冠心病早期,有的人可能感觉头痛,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易集中等。
【座右铭】
1.座右铭 (给予激励、警戒的格言)
周以前的箴铭以黄帝的《金人铭》为最有名。从金人铭载体的形式看,应该是座右铭的源头之一:一,它用非常形象生动的金人三缄其口的样式来警告世人的慎盲。二,它把铭文刻在金人背后,如果没被销毁,则可做万世之则。三,文章中明确说的是“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这也就是说,这个金人放置的地方,是在台阶的右边。这和座右铭的本质一样,实际上金人铭本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座右铭。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历史上,许多中外名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几乎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座右铭。
2.名词释义
(1)写在座位右边,作为警戒、提醒用的有教益的话。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子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南朝 梁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支遁》:“僧众百馀,常随禀学,时或有惰者,遁乃著座右铭以勗之。”白居易《<右铭>序》:“ 崔子玉 《座右铭》,余窃慕之,虽未能尽行,常书屋壁。然其间似有未尽者,因续为座右铭云。”
(2)泛指可作为格言以自励的文辞。陈毅《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诗:“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面对人生的困境,很多年轻人把悟道名言:”自出生来无敌手,得道功成不强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
铭:
(就其名词的属性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
(1)在器物、碑碣上面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
(2)警惕自己的文字。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是铭文样式之一。铭原指镂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以记功颂德传扬于后世。《文选·崔瑗〈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座右铭由来于此。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座右铭是铭的一种。
综合拓展
1.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唐)韩翃
(2)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闾门即事》(唐)张继
(3)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清明》(宋)王禹
(4)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5)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6)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郊行即事》(宋)程颢
(7)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南宋)高翥
(8)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9)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10)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烟光。 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风急岭云飘迥野,雨余田水落方塘。 不堪吟罢东回首,满耳蛙声正夕阳。
——《 清明日与友人游玉粒》 (唐)来鹄
2.作品推荐——《稻草人》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童话集《稻草人》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但有时气氛显得低沉和悲哀。他的童话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表·译者的话》)。
叶圣陶的早期作品笔调抒情,风格唯美,后期作品却因为意识到“在成人的灰色的云雾里,想重视儿童的天真写儿童超越一切的心理,几乎是不可能的企图。” 而开始一变为着力描写现实中的不幸与苦难,《稻草人》这篇童话就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 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但是他在创作童话方面的语言特色始终是别具一格的。他的语言简洁、朴素,用散文来写童话,充满诗意,富有听觉和视觉形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