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中的雪莲花——记我的教育情怀
佚名
带着梦想,带着憧憬,一九九五年的金秋十月,我步上了这个神圣的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当时的我,也很欣喜,就连坐在办公桌前,也非常的惬意。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同样是演绎教室里的故事,角色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无论是命运的安排,还是自己无悔的选择,我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这片沃土。曾几何时,我年轻气傲,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可以壮志凌云冲击梦想,然而,几经风雨,却发现自己竟是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身不由己;是深秋的一片落叶,随风飘零.曾几何时,为了学生,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即便是清晨醒来,也是泪洒枕巾。从参加工作至今,十五个年复一年,五千多个日复一日,我深切的感受到心耕笔织的心苦,呕心沥血的滋味。然而没有的是荣誉,缺失的是光环。对教师的诠释是再平凡不过的日子。自己犹如教室里的那块黑板,写满的是数学算式,擦去的尽是名和利。
我并不气馁。路旁的白杨,虽然很少有人留意,但永远以挺拔的姿态向上生长;小草,虽然弱小,但连成片,就绿了天涯;石子,虽然朴实无华,但心中唱响的永远是奉献的歌。每天上班的路,都是平凡的足迹,但普通的工作,仍能觅到美丽的诗行。就这样,我默默的奉献着,无声的耕耘着……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发现班级变了,学生变了:旷课的少了,顶嘴的没有了,谈情说爱的也偃旗息鼓了,学习的越来越多了。有一天的自习课,我坐在教室的讲桌前,学生们在安静的学习,看着他们一个个稚气未脱的脸,我忽然感觉自己犹如春风打开了学生们心灵的那扇窗,与他们是那么的近那么的亲。一种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是为自己的学生的进步而感动,是为自己辛勤的汗水得到收获而感动。教室外,细雨绵绵,烟波浩渺;教室内,一种声音强烈的撞击我的心口:孩子们,我的学生,老师爱你们,你们就是老师辛勤培育的花儿们,即便是近乎枯萎,但老师愿意把自己的心血化作雨露,让你们重现生机,开得更鲜开得更艳。忘不了与孩子们一起打雪仗时那欢乐热闹的场景;忘不了与孩子们直击心灵的沟通时,孩子们眼中的泪花。班级中有几名令老师头疼的学生,上课下课都爱闹,脏话随口就能吐出来。现在他们变得沉静了,文明了许多。正是长时间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广博的胸怀,宽容的心态,严慈相济的感化,使他们进步了,成长了。这是对师爱涓涓、润物无声的最好印证。
学生们进步了,班级省心了,我得以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致。我默默的祈盼,祈盼我的学生能够文明进步,让爱去接力;祈盼我热爱的教育沃土平凡中能够彰显神奇。静静的,我感觉到一朵圣洁的雪莲花已经悄然绽放,不在高远的冰山,而在纯净的心灵;不仅此刻,而在永远,历久弥香。杨柳枯了又黄,桃花开了又落,燕子飞去又飞回,学生来了又走。岁月的沧桑流变,带走了我青春的容颜,许多人和事都变了,然而不变的是我心中的这朵雪莲花,这就是我多年以来虽历经风雨而始终不老的教育情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深深的热爱着教育这片沃土。假如有那么一天,我愿这圣洁的雪莲花植根在我们职校学园;假如有那么一天,我愿这圣洁的雪莲花竞相开放,不在社会的世俗,而在你与我的心灵深处……
(二)教育的守望
佚名
走在诗意栖居的巷道,让橘黄的灯光把影子拉得老长,微风抚摸发髻,撩拨起久违的思绪。
仰望星空,稀疏的星星,揉着困乏的眼睛,浩瀚的夜空,寂静的如同一张白纸,就像我的心空一样,填满的尽是荒芜的忧伤,青春的日子,在无望的指缝中流逝,每过一天,滋生一地的伤感,散落在心湖,激起心潮的涟漪,却是无奈。每每至此,煎熬的心思,将我在梦中疼醒,轻轻拭去额头的汗珠,在恍惚间,又驶进梦境,于是在不经意间,总是重复着同样的故事。
面对鲜活的花朵,甚是怜惜,伸出母爱的双手,用父亲严爱的胸怀,呵护被狂风骤雨洗礼的花枝,怎奈朵朵花瓣随风飘零。扶起这朵,那朵欲坠,在尽力中,挽回生命之花。你呵护,他敲打,饥渴的眼神,充满了愤怒,充满着无望,背负的行囊里,满载着父母亲的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夙愿,分数的重量压弯花枝,枝头落下的却是心酸泪,花瓣的飘零诉说无言的故事。塞满一沓沓画满红杠的成绩单,让童心喘不过气来,走在求知的路途,犹如乌龟在负重前行,偶有屁股上的鞭子,响的惊人,让一树的鸟儿逃的无影无踪。
那大山,沉静而威严,春风吹过的山间,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草偷偷探出了头,小溪弹奏着清歌,花儿的芬芳,飘逸满山谷,野花竞相的怒放,引得无数蜜蜂,嗡嗡作响。辛勤的养蜂人,满脸的幸福如同花儿一样,期待着蜜蜂的甘甜,在轮回的酝酿中静谧着快乐,那快乐中有隐秘的忧伤,望着满山的蜜蜂,淡淡地向往。
低头拉车,抬头看路。望着高考的大山,我在思索着,负重前行,那花朵的娇艳,怎么绽放才美丽动人,怎样才能让她们在温馨中愉快绽放。日渐憔悴,一种痛,让我彻夜难眠,放进温室,经不起风吹日晒,放在外面,又恐狂风骤雨,何以卸下负重的行囊,于是,在课改的路上,有了我凝重的思考。
让花自由绽放,让蜜蜂自由酝酿,让我的心永远走在追求幸福教育之路上。思索的脚步永不停止,即使暂短,也要像流星一样留下美丽的光华。
(三)教室,出错的地方
佚名
教室,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
最近,我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多好的理念!
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既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