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心中那盏灯
一、扫码拓知识
走街串巷|灯笼||
【走街串巷】
1.走街串巷
【汉语拼音】zǒu jiē chuàn xiàng
【词语解释】走大街串小巷,指走遍居民聚集地的各个角落
【近义词】走南闯北,东奔西跑,四处奔波。
【反义词】闭门不出,深居简出。
2.成语概述
走街串巷是指经常奔波在外的卖艺人的一种方式。
泛指去过的地方不但多而且广。
同样也指付出很多劳动、很辛苦的状态。
走遍城市或乡村的每个街道或小巷的各个角落,飘忽不定。
走街串巷一般形容过去的货郎的一种生活状态,也指买卖人的共同劳动特征。如同下海经商、洗脚上田等,都是一种社会生活状态的描述。
在全国各各大小的城市、县城都能看到“走街闯巷”的小贩 王朔《浮出海面》:“那些天,我正好有钱,带着于晶走街串巷吃雨后春笋般在北京开张的各帮菜馆。”
3.相关事例——名老中医
活动第一站,邀请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名老中医和社区中医专家走进渡驾新村,为居民义诊。该小区位于石祥路旁,居民多为郊区农村拆迁户,老年人较多。近年来,小区内老年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祥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意在小区建起“健康驿站”,将每月15日定为送健康日,围绕老人如何进行科学的饮食、锻炼和保健展开宣传。
但是,小区居民看名老中医还是非常不方便,因为杭州的名中医馆多集中在城南。如今,将坐堂的专家们请进社区义诊,小区一下热闹了!居民王大妈买菜回来,看到专家在家门口义诊,立马挤进人群,询问着高血压、糖尿病的用药方法及日常注意事项,“你们把名中医请来社区真是好啊,我们方便多了。”人们纷纷感叹。
现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利用悬挂横幅、设展牌、发放中医药科普知识手册和宣传画等形式,宣传健康理念,提高居民慢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同时,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还向居民免费发放了香囊。
【灯笼】
1.灯笼 (笼状灯具)
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2.【基本解释】
[Lantern] 照明用具,有透明的罩防风,通常有支架或提手。
一种笼状灯具。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 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宋书·武帝纪下》:“牀头有土鄣、壁上挂葛灯笼。”
元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可可的我的灯笼刚到门就灭了,那里讨火烧他?”
《说岳全传》第十一回:“又一个走堂的小二,拿着一盏灯笼,高高的擎起送考。”
巴金《寒夜》一:“两个灯笼红亮亮地挂在球竿上。”
3.灯笼由来
灯笼,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
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还有一种说法: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每年都吸引众街坊邻居围观欣赏。有一年老汉做了几对灯笼到藁城集上来卖,恰巧被游集散心的县太爷看见了,便把所有灯笼都买下,挂在府邸整日观赏。灯笼做工别致,富丽堂皇,县太爷视为珍品,爱不释手。这年又到向皇上进贡日期,县太爷正苦思冥想送什么物品来取悦皇上,有人指点他送几对灯笼试试。县太爷虽有点舍不得,但为讨好皇上只得忍痛割爱。果然,皇上一眼看中,龙颜大悦,重赏藁城知县,并把灯笼定为贡品。后来皇宫内外到处挂上了这大红的屯头灯笼。河北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宫灯“。
【春雨】
综合拓展
1. 关于父亲的名言;
(1)爸爸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
(2)父爱,如大海般深沉而宽广。
(3)父爱不如母爱那样体贴入微,随处可见,他一般是埋在心底,只有在关键时刻才显露出来;他的严厉有时是恨铁不成钢,当你做出成绩的时候他会欣然一笑。
(4)父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的生命。
(5)父爱其实很简单。它像白酒,辛辣而热烈,让人醉在其中;它像咖啡,苦涩而醇香,容易让人为之振奋;它像茶,平淡而亲切,让人自然清新 ;它像篝火,给人温暖去却令人生畏,容易让人激奋自己。
(6)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7)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如河,细长而源源,让我淌不敢涉足。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
(8)父爱是 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9)父爱是 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
(10)父爱是北斗,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也能让我辨明方向。
2. 作品推荐——《台阶》
《台阶》是一篇反思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中的人生悲途.。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地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形成了一种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阶的新屋上。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