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扫码拓知识
山雀|布谷鸟|蚱蜢
【山雀】
1.山雀
山雀,是体型较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盆地等,在山地林区数量犹较平原地区的数量多。山雀的羽毛大多以灰褐和棕灰色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业、林业所欢迎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
我国山雀的种类很多,大多数均为留鸟。其中最常见的有大山雀和沼泽山雀。
2.外形特征
雀形目(Passeriformes)山雀科(Paridae)山雀属(Parus)鸟类,形小,活跃,栖于林地或庭园。最著名的是大山雀(Parus major),见于欧洲、西北非和亚洲(直到爪哇附近);长14公分(5.5寸);白面黑头;西部亚种的下体黄色,东方亚种的微白或淡黄,都有一条黑色中线。在北美,titmouse一词仅指四个有冠的种。其中最著名的是簇山雀(P. bicolor),长17公分(6.5吋),淡蓝灰色,两胁粉红褐色。黑顶山雀(P. atricapillus,参阅北美山雀〔chickadee〕条)遍布北美。
从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saltriparus minimus,属于长尾山雀科(Aegithalidae)。纯色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arus inornatus;簇山雀的拉丁学名是P. bicolor——二者均属于山雀科(Paridae)。
3.生活习性
山雀是体型比麻雀纤细的食虫鸟类,也是在平原或丘陵山地林区常见鸟类之一,在山间林区数量较平原地区的种类及数量均多。山雀的体羽大多以灰褐为主,它们的鸣声差异虽极显著,但多少都带有“仔仔黑”的音阶,易于分辨。因其多筑巢于树洞或房洞中,又几乎终日不停地在林间取食昆虫,且多为害虫,故成为农林业很理想的人工招引的对象,国内外已进行的招引工作有显著效果。
利用苔藓合其它植物筑巢,鸟巢悬吊,呈葫芦状。普通山雀,带有灰色鸟冠,生活于美国西南部。鸟草枝、羽毛和苔藓铺于树洞中构成鸟巢。鸟蛋孵于鸟巢中。
山雀是常见的鸟类,性情活泼,常在枝头跳跃,喜群居,以昆虫、浆果和种子为食,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巢呈蝶形。
【布谷鸟】
1.布谷鸟 (学名杜鹃鸟)
布谷鸟体形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上体暗灰色,腹部布满了横斑。脚有四趾,二趾向前,二趾向后。飞行急速无声。 芒种前后,几乎昼夜都能听到它。
2.生活习性
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只有大约35%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
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
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飞。它自己不会做窝,也不孵卵,平均每年产蛋2-10个,却把产的蛋在画眉、苇茑的巢窝里,让这些鸟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飞到一个巢窝里只产一个.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等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 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 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3.传说
传说杜鹃啼血的杜鹃鸟应当就是特指的俗称布谷鸟的四声杜鹃。因为细加端详,杜鹃口腔上皮 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所以又有杜鹃花的颜色是杜鹃鸟啼血染成之说:“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在欧洲,布谷鸟的叫声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因为布谷鸟每年都在非洲度过冬季,到了3月份欧洲气候转暖时再返回来。交配后,雌性布谷鸟就准备产蛋了,但它却不会自己筑巢。
它会来到像知更鸟、刺嘴莺等那些比它小的鸟类的巢中,移走原来的那窝蛋中的一个,用自己的蛋来取而代之。相对于它的体形来说,它的蛋是偏小的,而且蛋上的斑纹同它混入的其他鸟的蛋也非常相似,所以不易被分辨出来。如果不是这样,它的蛋肯定会被扔出去。
布谷鸟的鸟蛋比其他鸟蛋早孵化。幼鸟出来后,会立刻把其他的蛋扔出巢外。它之所以这样做, 是因为它不久就会长得很大,需要吃光养母所能找到的全部食物。布谷鸟在春天飞回欧洲,停歇在木桩上、树枝上或电线上,呼响配偶。布谷鸟得名于它的叫声:一种很易辨别的“布谷”声。
一只布谷鸟的幼鸟正在由它的养母----一只比它小得多的刺嘴莺喂食。它需要的食物相当于3---4只其养母亲生的幼鸟本来需要进食的总量。
趁其他鸟没看见时,布谷鸟在它们的巢中产蛋。它必须非常迅速地做完这件事。它的蛋有着特别厚的外壳,这样在落入巢中时就不会碎掉了。
【蚱蜢】
1.蚱蜢 (直翅目蝗科动物)
蚱蜢(英文:Acrida)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中国常见的为中华蚱蜢(Acrida chinensis),雌虫较比雄虫大,体绿色或黄褐色,头尖,呈圆锥形;触角短,基部有明显的复眼。后足发达,善于跳跃,飞时可发出“札札(Zhā Zhā)”声。如用手握住,2条后足可作上下跳动。咀嚼式口器,危害禾本科植物。
2.名称由来
出自《本草纲目》。《纲目》:蛗螽,在草上者曰草螽,在土中者曰土螽,似草盏而大者曰螽斯,似螽斯而细长者曰馨螽。数种皆类蝗,而大小不一,长角修股善跳,有青、黑、斑数色。亦能害稼,五月动股作声,至冬入土穴中。
《纲目拾遗》:蚱蜢,性窜烈,能开关透窍。一种灰色而小者,名土磔,不入药用,大而青黄色者入药,有尖头、方头二种。《救生苦海》五虎丹中用之,治暴疾气闭,大抵取其窜捷之功为引也。
3.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80~100毫米,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若虫与成虫近似。卵成块状。 世界上共有5000多种蚱蜢,其中的许多种不仅能跳,而且能飞。在它们又窄又厚的前翼下面,有一对又宽又薄的后翼。蚱蜢飞行时,抬起前翼,而拍打后翼。不过它们更多的是用后足跳跃行进而不是用翅膀飞。
4.危害
成虫及若虫食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5.防治
(1)农业防治 发展前景 我国食用蚱蜢(蝗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迄今蚱蜢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秋后从田间采收,油炸后即可食用,另外也可加工成各种味道的食品或罐头。蚱蜢产卵量特别大,可以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蚱蜢卵酱。发生严重地区,在秋、春季铲除田埂、地边5cm以上的土及杂草,把卵块暴露在地面晒干或冻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盖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
(2)在测报基础上,抓住初孵蝗蝻在田埂、渠堰集中为害(同危害)双子叶杂草且扩散能力极弱的特点,每667㎡ 喷撒苦烟粉剂1.5~2kg,也可用菊酯类农药兑水喷雾防治。
(3)保护利用麻雀、青蛙、大寄生蝇等天敌进行生物防治。
综合拓展
1. 关于保护环境的名言警句
(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4)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
(8)天空是小鸟家,河流是鱼儿的家,地球是我们的家。
(9)把绿色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让绿色流入人们心中。
(10)绿树成荫,花香扑鼻——理想家园靠大家。
2.作品推荐——《青春之歌》
杨沫的长篇小说写的《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和成长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作者杨沫,出生于北京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县等地教书,后又在北京做过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在此期间接触了马列主义思想,并加入了共产党。这种个人的生活经历对她的小说创作有很大的影响。《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以学生运动为主线,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