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
一 、综合拓展
【揠苗助长】
同义词 拔苗助长一般指揠苗助长(成语百科)
内容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本成语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古代宋人为了使自己田地里的禾苗长得快,便将禾苗往上拔,结果禾苗反而快速地枯萎了。客观表现出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道理。
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尊重自然规律。文章短小精练,先是用寥寥数语,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令人可叹又可笑的“揠苗者”形象,然后又加以评论,可谓画龙点睛,使人顿悟作者的用意所在,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二、类文拓展
(一)欲速则不达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曰:“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想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在我看来,这是因为它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领,没有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人欲速则不达。
说起欲速则不达,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这则小故事。
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的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一针一线都是细心缝制的帆,才能迅速而安全地将我们送到成功的彼岸。
用焦急与功利心打造出的船,只能将我们埋葬在失败的大海中。
(二)欲速则不达
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
有一天,我看见一幅漫画。图上有一对父母,高高地举着手,拉开一条绳子,站在绳下的是他们的孩子,小男孩不知所措,呆呆地仰着头,望着比他高两倍的绳子,他跳起来手都挨不着,更不说跳过去,而父母却焦急地催促着:"宝宝快跳。”
小孩根本不可能跳过去,而父母还是高兴地举着绳子。在现实中,那根"高高在上”的绳子就好比父母给孩子定的高标准。
古时候有个故事叫拔苗助长。宋国有一个农夫,总嫌禾苗长的太慢。有一天,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的拔高。回家后给儿子报喜,儿子听了,焦急地跑去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成语和这幅漫画是一个意思,都比喻了急于求成,违反了自身的发展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故事。我常常听说,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有一次我听妈妈说:"有一个个刚来她们工厂上班的孩子,说他小时侯,父母给他请了一三八的高级教师来补课,100元钱一节课。”"啊”我惊讶地叫了出来,"父母还真阔气。”而这些超过了孩子的承受能力。老师讲得深奥,他根本就听不懂,成绩照样上不去。
父母都希望孩子变得聪明,找个好工作,可是急于求成,太大压力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