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一、综合拓展
解海龙拍摄过程
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就说了四个字“西部不西”。他对记者说,16年前他曾来到青海,为的是能够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享受到温暖的阳光,为此到了湟源、也去了倒淌河,拍了一些片子,并捐助5个孩子上了学,这或许是我与青海的一个缘份。此次能再来青海,感觉到青海变化很大,尤其是摄影节办得如此大气,真的让人非常感慨。艺术是千人看、万人瞧的,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为青海各族人民架起了走向美好生活的桥梁。
用自己的照片去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的代表作品——希望工程《大眼睛》已经充分诠释了这一点。这本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殊贡献奖的个人摄影集《我要上学》,让人们感受到了摄影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和感染力,这就是解海龙的摄影力量。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实践,从多个方面提供给人们认识摄影的社会功用以新的可能性。他在介绍自己的纪实摄影作品时说:在他开始希望工程纪实摄影时,中国内地“有近两亿文盲”,而偏远地区“每年流失的学生人数也高达四百万人,其中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又占了四分之一。”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解海龙从1990年初开始,用了十年的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走了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上万张照片。他要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
作为一个摄影家,解海龙身上所表现出的勇气、良知与毅力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解海龙不仅以他的影像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文献,推动了全社会关注失学孩子这个严重的现实问题,而且还以一个摄影家的实践,为所有严肃的中国摄影家提示了一个方向,提示了作为一个摄影家的基本人道主义价值观。
二、 类文拓展
(一)
反映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终以30.8万的全场最高成交价后,拍摄者解海龙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担心流拍啊”。从口袋里拎出领带系上,记者便来了。“ 他们关心的问题是这钱怎么花,我说我们要在西藏盖一所希望小学,西藏是摄影人向往的地方。”解海龙说,“但更重要的问题是通过这次市场的检验,我们知道摄影作品的价值被承认了。”十年,行程数万里,26个省,120多个县,解海龙战战兢兢地把一个“老土破旧”的中国呈现在人们面前,当初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图片会被人们接纳,更不敢想有朝一日会被市场接纳,因此,即便拍卖会过去好几天了,他仍然觉得这件事好像不是真的。每一幅照片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他此次参拍的另外一幅作品的故事发生在山西。解海龙第一次见到段计存老师,曾经以为这小子是个骗子。
1992年3月,解海龙走进了山西神峪沟乡。在这之前,他刚刚与当地县城的干部见过面,听他们讲这里过去的教育状况是多么糟糕。解海龙理解他们矛盾的心情,“一方面他们想借助我们改变当地落后的教育现状,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怕事情曝光后遭受指责。”于是,解海龙决定自己去山里面转转。那天,有风,地上薄薄的一层雪,村口土路上走着一个农村汉子。解海龙跑过去。这个人大约四十多岁光景,干瘦,蓝布衣,蓝帽子,黑布鞋。“老乡,这附近有学校吗?”那个人愣了一下,说:“有,跟我走吧。”过河滩,上坡,往一条沟里扎去。长长的山路上只有他和这个汉子两个人。“多远?”“不远。”汉子把解海龙的行李背在自己身上,闷头走。走了不知有多久,解海龙忍不住又问:“还有多远?”汉子说:“不远了,就一袋烟的功夫。”递给他一支烟。又递给他一支烟。半盒烟抽光了,还是没看见学校。解海龙心想:“别是个骗子吧,这荒山野岭的,他这是要把我往哪领?”不走了,解海龙生气地说:“到底还有多远?”汉子连声道歉,说他就是那个学校的老师,叫段计存,从村口到学校其实有八里地,要翻两道梁,怕解海龙嫌远不去,所以说了谎。
终于到了一个山坡上,段计存大喊:“上课了……”从不远处洼地的窑洞里冒出了三个孩子。坡上有一个大磨盘,孩子们爬上去,摊开书本。段计存也从身上摸出一本书,开始上课。段计存告诉解海龙,这个村子巴掌大,只有三个该上小学的孩子,因为村子偏,离别的学校远,所以就在这里盖了一所简陋的小学校,不久前教室塌了,没钱盖新的,只好在磨盘上上课。解海龙握着段老师的手,说不出别的话,“谢谢,谢谢你!”这张后来被国内媒体广泛传播,也被美国《时代》周刊选用,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照片,纪录下的就是段计存老师给三个趴在磨盘上的孩子上课的情景,名叫《全校师生》。
八年后,解海龙重返神峪沟乡,找到了段计存。那个时候,段老师已经在两层的新校舍里教课了。段老师兴奋地告诉解海龙,那个在磨盘滚子上趴着的小女孩已经被选去新加坡念护士学校了——全县才选了三个人——还给他寄来了照片。
又过了快六年,解海龙再次踏上了那段“不远”的山路,又一次见到了段计存老师。段老师说照片里的小男孩已经在山西娄烦县税务局当上了干部。在早已成为“古董”的大磨盘前,解海龙给段计存13岁的儿子讲起14年前他跟一个“农村汉子”的故事,小伙子听着觉得很新鲜。
(二)我与希望工程
在黄土高原地区,有一个村庄,那里人烟稀少,在远处看上去,只见到处都是茫茫的沙漠,天和地是浑黄一体,好像是完全相连的,到处是模模糊糊的,在附近的土地十分贫瘠、干涸,田地寸草不生,没有一点生机。看得出来这里已经有好几年因干旱而收成不好了。
那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那户人家的屋顶上破了一个个洞,窗户也裂开了一条条小缝。屋子里面有一位15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在妈妈床边跪着。她的妈妈好像生病了,脸色憔悴、青青的、口唇发白,身体显得很虚弱。小女孩左手拿着一个碗,右手拿着一根勺子,正给她妈妈喂着药水。要知道这地方连要一滴水也是不容易的。她妈妈的眼泪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嘴里呻吟着,好像正在对女孩说着什么。小女孩那面黄肌瘦的小脸被妈妈所说的话感动了,眼泪也直往下流,那水灵灵的眼睛时不时地望着对面墙,在那裂开的墙上挂着的一个又大又旧的书包,里面装着一本崭新的书。因为贫困,她没有上学,此时此刻,她多么渴望能上学啊,哪怕只有一天。
这仅仅是一个村庄,一户人家的情况,在我国,像有这样遭遇的儿童还很多,因为贫困,他们无法上学,他们多么需要社会的帮助啊!
于是,全国各地发动了开展捐助失学儿童的希望工程。各地的小朋友们都纷纷拿出自己平时节省的零用钱或是物品,捐助给需要上学的儿童。我也替失学儿童而难过,为了他们能早日上学,我毫不犹豫地拿出我那已存多年的崭新的100元零用钱和几本刚买的新书,放入那又大又红的、代表着千万儿童心愿的捐助失学儿童的箱子里。过了好几个星期,老师以响亮的声音向我们宣布道:“贫困山区的儿童得到帮助了,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上学啦。”此时此刻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一心想着:“那些失学儿童终于能上学了,像我们那样,高高兴兴地上学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现在,这位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小女孩应与她的小伙伴们唱着一首学校开学的歌曲,背着那大大的书包里装着好几本新书,她蹦蹦跳跳地走进那美丽的校园。她肯定会想:“我现在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学好文化知识,做一名有素质,有教养的人才。长大为开发中华民族的壮大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