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文拓展:
(一)艄公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乡高才坂。母亲和外公带着我从县城行走了一天的山路,傍晚时分才到达家乡的对岸,须摆渡过河方能到家。
渡口是一块流水长期冲刷而形成的倾斜大石壁,是个天然码头。到了河岸边,只见一位中等身材,头戴斗笠,花白短须,手持竹篙,精神抖擞,五十开外的艄公立于船头,正用竹篙努力控制着渡船平稳停靠在码头上。我第一次乘船,刚上船舱,船身左右摇晃,站立不稳,吓得我想哭。这时,艄公腾出一只粗糙的大手,紧紧抓住我的臂膀,笑着安慰我:小孩不怕,抓紧大人的手。我在恐慌与新奇中第一次乘船过河。之后,我才知道,艄公叫“阿禹公”。他是高才坂的常年艄公,天天守候着渡口为进出村里的人们撑船摆渡。
读小学时,我和小伙伴们时常到渡口的河滩玩耍,捡河滩上的鹅卵石,在浅水滩里捉鱼虾。阿禹公得闲时,会把渡船靠在大石块垒成的河滩码头上,将竹篙穿过船头固定孔插入河滩。我们常到船上玩,帮助阿禹公舀掉船舱中的积水。阿禹公会唱山歌,更会讲故事。我们听不懂山歌,最喜欢听故事。一次,他给我们讲述了大井潭边读石刻诗的故事:从前,高才坂村头大井潭边上有一块大石壁,上面刻着一首诗,村民不识字,不知道上边写的是什么,村里长辈聘请了一位读过私塾的秀才来念,在秀才大声朗读诗文时,大井潭底不停的浮上白花花的银子,当秀才念到最后一句时,因一个字不会读而停顿,银子就慢慢下沉了,秀才冲到河边一捞,只捞到一小块破瓦片,银子全部沉入潭底。阿禹公鼓励我们专心学习,以后带我们去读石刻诗,捡潭里的银子。在这渡船上,阿禹公给我们讲过许许多多美丽的故事:有田螺姑娘、牛郎织女、神仙下凡……都是勤劳节俭、劝人从善、善有善报的故事。
高才坂的田畴大部分在河对岸,摆渡过河成了村民的常事。村民劳作往来过河全靠阿禹公一人撑船摆渡,全村老少都很敬重他,他总是不辞劳苦乐呵呵为村民提供方便。我和伙伴们常到河对岸山上砍柴火,上船后将木柴横放在船沿上,坐着观看阿禹公撑船。平时,阿禹公总是站在船头,手执一根五米来长的竹篙,篙头用铁棒铆上,铁棒与河石摩擦得雪白发亮。只听阿禹公一声:坐稳啦,开船啰——!篙头在河岸岩壁上一点,发出清脆的铁棒击石声,渡船平缓的滑离岸边。接着,阿禹公一篙插入河底,前腿伸直,后腿弯曲,将全身力量使向竹篙,人与篙形成一个“入”字,渡船加速向河中急流处驶去,阿禹公左一篙,右一篙,战胜河中急流,不一会儿渡船就稳稳的停靠在河滩码头上。阿禹公心情好的时候,一边挥舞竹篙左右撑船,一边唱起委婉动听的山歌,当他看到哪位小孩听入迷了,就会伸出一只脚,用脚指头像螃蟹夹一样夹住这小孩的小腿,让人疼痛的哇哇直叫,他就会高兴的哈哈哈大笑起来。乘坐他摆渡的船,没有一位乘客落水。他常说,安全护送村民过河是他的责任。
当雨季来临时,河流洪水泛滥,摆渡异常艰难。每逢大雨天气村民休闲,都会聚集到河边渡口上关注渡船摆渡。只见阿禹公全副武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系蓑裙,裤管过膝,光着脚坂,傲立船尾,双手执舵,目视前方。村里加派六位水性了得的青壮年水手协助阿禹公,水手们先用纤绳把渡船从渡口向上游牵引一华里后,六位水手左右分开,在渡船两侧架上船桨,阿禹公在船尾奋力把舵,船朝对岸,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向对岸奋勇划去。渡船在湍急的洪流中像一片竹叶上下起伏,一会儿跌入波谷,一会儿又托向风口浪尖……惊心动魄,好不容易战胜急流,停靠到对岸石壁码头,卸下一批心惊胆战的乘客;又迎来一批思家心切的乘客上船,阿禹公又率领六位水手奋战急流。当返回高才坂岸边时,渡船已被洪水冲到渡口下游一华里远的大樟树边上了。看着乘客安全上岸匆匆朝着各自家里走去,阿禹公提到喉结上的心才缓缓的放下。
后来,村里在渡口边上修建了一座大桥,易渡为桥。从此,高才坂告别了千百年来过河摆渡的历史,村民过河不用撑船摆渡了,村里不需要艄公了,阿禹公也老了,可以安度晚年了。白发苍苍的他,淡定、平和、沉静,常常坐在河滨街道的石板凳上,久久的凝视着渡口。
阿禹公是高才坂的末代艄公,是好艄公。
(二)艄公七爷
七爷是个传奇人物。
七爷年轻时水性极好,黄河汛期可以盘腿坐在水面上过黄河。
七爷来过门的媳妇叫小翠。小翠面容妓好,蜂腰隆胸,一笑脸上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但不幸的是镇长的无赖儿子瞄上了小翠,经常骚扰。
镇长的儿子又涎着脸皮骚扰小翠时,七爷恰好赶船回来。七爷一把抓住镇长儿子的手腕使劲往里一握,又往上一提,他便痛得龇牙咧嘴。这时堤坝上爬出一条蛇,镇长的儿子为了挽回面子,镇住七爷说,小子,你要是真有种,你将这条蛇活着吞下。七爷扭头看7一眼,那是一条一尺多长的小青蛇。七爷=话没说,一弯腰捏起小青蛇,从旁边刘二卖油饼的案子上揭来一张油饼,像卷大葱一样用油饼紧紧的裹住小青蛇,在旁人的欷歔声和小翠的劝阻声中,一口一口吞下。
小翠到底还是没有逃过这一劫。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七爷赶船在外,镇长的儿子偷偷溜进来欺负了小翠。当小翠将这一切告诉七爷时,七爷几乎银牙咬碎。但七爷没有马上去找镇长的儿子算账,而是暗暗将目光瞄准7墙上挂着的那把刀。
镇长的儿子死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脑袋被劈成了两半。同一个夜晚,七爷和小翠离开了古钟镇,撑着小船沿着黄河溯流而上,从此再没有回来。
鸡叫二遍时,七爷从回忆中惊醒。唉,那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七爷在棋盘桌上磕着烟袋说。这期间,小翠变成了老翠,并抢在七爷前头走进了坟墓。留下七爷孤独的守着这个异乡的老渡口。
深秋季节,白露为霜。偶尔传来一两声蟋蟀叫,声音瘦弱而凄凉。
七爷转身回屋。这时,对岸有人喊,七爷,过河啦。
要渡河的是个男子,三十多岁,抽着洋烟。
跳上船,男子急忙让烟。七爷接过来夹在耳朵上。七爷过河时决不抽烟,七爷坚信河神不喜欢抽着烟撑船的艄公。
上了岸,男子从提包中掬出一条烟撂给七爷。烟是好烟,如意牌子,香气扑鼻,一条抵上几趟船费。男子告诉七爷,今夜来此接货,当晚得赶回去,还要劳七爷等着。说完,摆好酒肉请七爷喝酒。
烟酒不分家,七爷也不客气,便与男子对饮起来。只是七爷疑惑,什么货白天接不得,非在晚上。
鸡叫三遍,送货的人还没有来。男子说,对饮不够尽兴,不如以棋赌酒。七爷也不反对。男子伸手拿出三个墩子碗将另一瓶酒倒入其中。
第一局,男子让七爷开局。炮进象飞,卒来兵往。男子身手不凡。不多时,七爷便输掉了第一局。七爷不服气,端起酒碗,一饮而尽。
第=局,男子开局,七爷不敢轻敌,炮来车挡,马来象阻,棋盘如战场。七爷险胜。
第三局,双方都不敢大意。损马折炮,将帅对峙。棋子掷的有声,双方每走一步都很慎重。但七爷今天遇见了高手,又输掉一局。
七爷平时很少输过两局,便要求再来一局。男子说,酒已经喝完,再来,赌什么?七爷说,随你。男子说,好,我就赌今晚借七爷船一用。看来男子蓄谋已久。这时,七爷看见镇上惯偷黄三牵着一头牛走来,七爷顿时豁然明白。
但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七爷清楚,能否留下这头牛就看这局棋了。速局棋七爷下得十分沉重,也十分悲壮。但七爷今天遇见了真正的高手,有力杀敌,无力回天,七爷使出浑身解数,最终无奈败北。
男子牵牛上船,双手抱拳说,多谢啦,七爷!
船行水上,如尖刀一样划开了七爷的胸膛。
七爷略一沉思转身回屋,从床席底下拿出一把牛耳尖刀。七爷主意已定:毁船留牛。只见七爷脱去上衣,口咬尖刀,扑通一声跳入水中。
深秋季节,水寒刺骨。
第二天,寻牛的人在七爷平时拴船的歪脖柳树上找到了自家的牛。七爷躺在旁边,带伤的身体已经僵硬。
不远处,一片水草缠绕着几块船板在水中漂荡。河水无声的流淌。
(三)纤夫
最先知道拉纤是在读书的时候,《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黄河船夫曲》,现在已记不清是油画还是交响乐了。不过,印象还是有的:雄浑、壮阔、粗犷;人与自然的抗争,人与命运的搏斗。于是纤夫的头上就晕出一圈圈五彩的光环,至于纤夫心中的泪和脚下的汗是老师们艺术的眼光见不到的。
若干年之后,我也成了纤夫,像挑担、拉车、掘的一样的平常,牛筋马力总是要付出的,谋生而已,与伟大却像隔着几重山头。
社会的渐渐进步,使我们这一带拉纤的船只几近绝迹,更少了触景生情的机会,纤夫的影子也渐渐淡漠。
近来听到一支曲调,极熟悉的音乐语言,听了上半句,就可以和着下半句,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流动着这绵软的旋律,问女儿,说是《纤夫的爱》,也只记得两句歌词:“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岸上走。”于是那段生活又浮了上来。
纤夫的形象是脚着草鞋(我那时穿球鞋,尽管破烂),有时为涉水方便,穿厚衣服,不至于被纤绳磨破肩头;头戴小草帽,遮阳避雨;几乎一律的姿势是躬腰,像煮熟了的虾公;光这一端,纤夫就潇洒不起来。
初上纤路,有新鲜感,也有陌生感。特别是碰到对头来船,是“钻”还是“晾”,颇费踌躇。两船相交,纤绳与纤绳交叉,必定有一纤夫从另一纤夫腋下钻过。其实钻过去的动作简单得多,仅一低头而已。而“晾”的一方要远远的望两条纤绳,在自己一方的纤绳正好过对方桅头的时候,喊一声“晾”,抖抖手腕,纤绳便一波一波的传递,波峰正好高过对方的桅头,两船方顺利的交汇。抖手腕的时机要掌握得好,否则纤绳在桅头上纠缠,便会节外生枝,无端生出一些事故来。
开始的时候,我总是从别人的腋下钻过去,次数多了,掌舵的同伴们便笑我“手潮”——即技术差的意思,而对头的纤夫也会投之以不屑的目光。
世界给人以太多的委屈,但自尊却像石头底下的小草,总要寻找生长的隙缝。只略一低头,从别人的绳下钻过,有损于体面——一个纤夫的体面,于是我终于在某一次下了决心,抬起了自尊的头颅,把在肩下的纤绳抬高,让对方钻过去。而在大喊一声“晾”的同时,纤绳也掠过了对方的桅杆。从这以后,有对方船来,我总想让对方“钻”纤绳,当我“晾”过纤绳之后,我觉得成了堂堂正正的纤夫。
纤绳细,纤路长,纤夫一上路就像牛上了轭头,只能进,不能退。纤夫偷不得懒,作不得假,无庸催鞭,也不能奋蹄,一步一个脚印,腿跨两步,舟行一尺。
纤路两岸多有好风光处:桃花时节“春江水暖鸭先知”;金风乍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向晚的“半江瑟瑟半江红”;凌晨的“杨柳岸,晓风残月”,青山绿水,鬼斧神工,令人流连,却不入纤夫之眼。
纤夫的风景只是风和水,风色顺水势顺,纤夫肩头轻,脚头松,便满心喜欢,脸上的皱纹像菊花一样绽开。
若遇恶风逆水,纤夫肩上陡然增加分量,脚跟便像有磁铁吸住一般沉重,纤夫便低头弓腰像猪一样朝前拱,纤夫有韧劲,纤绳不断,纤夫不倒。路漫漫其修远,纤夫却将目标定得很近,前面有一棵树,树渐渐的近了,渐渐的擦身而过,纤夫吐一口气,再定一个目标。过一个村庄,过一座桥,对纤夫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过去的路越积越多,未竟之旅越来越少,纤夫想到人生,想到艰难时世,纤夫走的路竟和人生之路极相似的呢。
纤夫也有希望,纤夫的希望不会去做人师,不会去经商,不会去做官。纤夫只希望走一段好的纤路,譬如江苏的苏州、吴江、平望、八坼一带运河的纤路,譬如浙江绍兴柯桥一带的纤路。那一带的纤路均由青石板铺成,连绵不断。纤夫不在乎古纤道的文化,文人说纤路联系了桥文化、水文化、石文化。纤夫将青春用汗水用纤绳刻在石墩上,那一道深深浅浅高高低低的光滑的绳痕记录了纤夫的历史,这是纤夫们的集体创作。若干年之后,世界上没有了纤夫,会有考古学家从倒塌的桥墩上,考证出当时纤文化的繁荣,就像现在我们对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一样感兴趣对这些纤夫都不在意,纤夫只关心现实,石板纤道晴天踏实,雨天别滑脚。
我当纤夫的历史不长,断断续续的只有两度春秋,纤夫却是货真价实的纤夫,除了脚上的那双破球鞋。因此当纤夫听到“纤绳荡悠悠”的绵软的歌,纤夫就知道作歌作词的都不曾当过纤夫,一天也不曾,而极有滋味的哼着绵软曲调的满城男女大概也不会去试当纤夫的,一次也不会的。纤夫被冤枉的当了一次道具,一次男女调情的道具。因此纤夫每每听到这支歌,就会对艺术产生出无限的感叹来。
二、综合拓展:
【黄河号子】
艄公号子声声雷,
船工拉纤步步沉。
运载好布千万匹,
船工破衣不遮身。
运载粮食千万担,
船工只能把糠馍啃。
军阀老板发大财,
黄河船工辈辈穷。
一条飞龙出昆仑,
摇头摆尾过三门。
吼声震裂邙山头,
惊涛骇浪把船行。
连天晌午日正南,
观音老母造花船。
船帮船底檀香木,
玉石玛瑙船栏杆。
观音老母掌稳舵,
十八罗汉把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