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8课 三顾茅庐

 一、类文拓展:

(一)虚怀若谷,好学善思

朱元璋濠州起兵后,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挥兵向南进发,一路上下滁州、取太平、占金陵,建立了根据的,随后又进军安徽,直逼浙江,连下婺州、衢州、处州等的,在不到六年工夫里,成为了一方之雄。他不但自己英勇骁战,善于组织指挥,而且重视招罗知识分子来为自己服务,尤其在听纳名儒范常、陶安、朱升、唐仲实等禁屠杀、安人心、占金陵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等策略和建议后,势力和声望有很大提高,朱元璋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作用,便更尊重有识之士,每到一的总要求访当的名士,召请他们出来。

朱元璋占据处州以后,听说处州一带有四位贤达,除了一是刘伯温;二是金华宋濂,元至正年间曾被荐授为翰林编修,后辞而不就,隐遁山中著述。宋濂精通文史,享有声名;三是丽水叶深,博学有才藻,元末被授为行省元帅。四是龙泉章溢,曾是大官,后辞官不受,退隐匡山。四人之中,宋、叶、章三人都曾应朱元璋的邀请,入幕为官,但刘伯温婉言辞谢。当时刘伯温认为,自己作为元朝的臣子,投奔义军,这是一种背叛失节的行为,决心实在难下。他便以身体有疾,风烛残年的老母需要尽孝,两个儿子尚未成年需要教养为理由婉言拒绝了。

朱元璋见刘伯温拒绝,不甘心,又派一人到刘伯温处请他,遭拒,朱元璋还不死心,再次派江南名士、处州路总管孙炎前往青田邀聘。经过孙炎的反复劝说,他终于答应应聘出山、辅佐朱元璋建立大业。

至正二十年(1360)农历三月,刘伯温打点行装,背着一个小包袱来到了金陵。 他的包袱里装着《时务十八策》。

关于刘伯温与朱元璋相见的具体情节,正史里没有记载,野史里倒有一个关于他们见面的情节。

朱元璋与刘伯温见面后,朱元璋问:“久闻先生大名,出口成章,即兴作诗应该不在话下了。”

刘伯温答道:“写诗是读书人的小技。”

当时,朱元璋正在吃饭,就指着斑竹筷子要他吟咏。刘伯温应声吟道:

一对湘江玉并看,

二妃曾洒泪痕斑。

斑竹产于湖南,竿上的点点斑痕,凝寄着一段动人的神话。据说,古代舜帝有娥皇,女英两个妃子,他们感情甚好,“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起湘水神,故曰‘湘妃竹’”(张华《博物志》),民间又称它为“泪竹”。这联诗概括了这个典故,书生气十足,朱元璋听后颇不以为然,说:“秀才味!”

刘伯温很机警,马上说:“我还未吟完呢!”跟着续吟了两句:

汉家四百年天下,

尽在留侯一箸间。

这句诗涉及张良,刘邦两位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热烈赞扬汉初谋士张良的功勋。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汉书.高帝纪》)“帷幄”即行军帐篷,“筹”是古人用来计数的小竹片,“运筹策”就是策划军事行动。刘邦是说张良的计策十分高明,自己不及他。“箸”即筷子,据说张良计划军事行动时,用来作“筹”,这个典故与筷子有关,刘伯温巧妙的用上了。刘邦能创立四百年的天下,与张良的出色谋略息息相关,“尽在留侯一箸间”这句,用夸张手法来突出张良的重要贡献,进而让朱元璋认识谋士的重要作用,并以张良自比,表示自己能像张良辅助刘邦那样来辅助朱元璋打天下。

(二)符坚与王猛的故事

王猛治绩卓著,很快升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他刚调任京兆尹,听说苻健的妻弟强德酗酒行凶,劫人财产,抢男霸女,为百姓大患,王猛毫不畏惧,立即将他捕杀,陈尸于巿。王猛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严厉查处害民乱政的官吏,一个多月里就收治了二十多个横行不法的权贵。于是,百官震肃,奸猾屏气,令行禁止。苻坚感慨的叹道:「直到今天,朕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

时年三十六的王猛在一年之中竟然接连五次升官,从尚书左丞到吏部尚书,再升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一时权倾内外。

王猛不仅在政务上显示出杰出的才能,而且在统兵征战中也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从东晋太和元年(366)起,他率军攻东晋荆州、讨伐叛乱的羌旅首领敛歧、出征前凉的张天锡等,都取得了胜利,又平定了前秦宗室苻柳、苻双、苻廋、苻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通往中原道路上的障碍。太和四年(369)九月,王猛又率军救援前燕,与前燕军一起大败北伐的东晋军队。数月后,他又统兵攻伐前燕,为荡平前燕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燕灭亡后,苻坚为奖赏王猛,任命他为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冀州牧,领兵镇守邺城,并听任他在六州范围内便宜行事,郡守、县令也由他自行选任,只需在事后向吏部通报即可。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六月,苻坚让苻融接替镇守邺城,而把王猛调回京师,委任为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司隶校尉,授王猛以一切军国内外大事的裁夺之权。王猛也不负重托,主持朝政,刚明清肃,善恶分明,才尽其用,官称其职,劝课农桑,训练军队,井井有条,气象一新,前秦逐渐呈现了国富兵强的新局面。

东晋宁康三年(375)六月,王猛积劳成疾。苻坚心急如焚,亲自为王猛祈祷,并派侍臣遍祷于名山大川。王猛的病情略有好转,苻坚又欣喜异常,下令特赦死罪以下的囚犯。

这年七月,王猛病危,苻坚亲临探视,并询问后事。王猛临终前,语重心长的对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之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西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是我们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王猛说完了这番肺腑之言,便溘然而逝。苻坚三次临棺祭奠痛哭,并对太子苻宏说:「看来苍天是不想让朕统一天下,为什么这么快就夺走了朕的景略?」王猛死后,苻坚按照汉朝安葬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规格,隆重安葬了王猛,并追谥他为武侯。

(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认定韩信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是唯一能够引领汉军脱离困境的统帅人选后,萧何开始做刘邦的工作。他多次向刘邦推荐韩信,希望刘邦亲自面见韩信,听取韩信的看法,大胆破格重用。刘邦有些不以为然,一位不久前才从项羽军中脱逃过来的军士,不到一个月,被提拔为将领,委以治粟都尉的重任,已经是破格又破格了,再要重用,不但自己通不过,军中的元功宿将,怕也是会哗然不服了。他敷衍萧何说,稍微再等一等,看一看,等韩信有了功绩以后再说吧。

韩信得到萧何的看重和赏识,心中充满了希望。得到萧何推荐的承诺以后,韩信一直等待刘邦召见的消息。然而,一等不来,再等也不来。韩信是聪明人,他不难猜想得到,萧何肯定已经将自己推荐给了刘邦,而刘邦呢,并无召见并重用自己的意愿。他清楚的知道,如果连萧何的推荐也不能起作用的话,那就不会有希望了。韩信再一次失望了,他决定离开汉中,回到自己的家乡淮阴去,另谋出路。于是,韩信封存了治粟都尉的印绶,或许还留下了给萧何的一封离别信,感激之余,也陈述了自己的失望,将归隐于江湖云云。

萧何得到韩信不辞而别的消息后,慌乱促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马厩,牵马上骑,出丞相府奔南郑南门而去。萧何走得惶急,来不及将事情告知身边的人。

当时,困居汉中的刘邦军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逃亡浪潮,关东地区出身的士兵和追随者们,在进入汉中的子午道上已经开始逃亡,到了汉中,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当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被群山包围的闭锁后,更加思念故土亲人,不仅士兵,一些将校也开了小差。萧何走得仓皇蹊跷,有人将丞相逃亡的消息通报了刘邦,刘邦当即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

一两天以后,萧何来谒见刘邦。刘邦是又气又喜,指着萧何骂道:“连你也逃亡,究竟是为了啥?”

萧何回答道:“臣下岂敢逃亡,是去追逃亡的人。”

刘邦追问道:“追谁?”

萧何答道:“韩信。”

刘邦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又高声骂道:“鬼才信的屁话,军中逃亡的将领,不下数十人。你不去追,你去追韩信,你这不是明明白白把老子当傻瓜。”

萧何平静而坚决的说道:“那些将领,要多少有多少,至于韩信,那是国士无双。如果大王想要长久的做汉中王,不必起用韩信。但是,如果大王想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可以谋议这件大事的人。就看大王您如何决策了。”

刘邦怏怏说道:“我当然希望向东方发展,哪里想郁郁闷闷的长久困居在这里。”语气已经趋于平和。

萧何接着说道:“请大王定夺,如果决意东向争夺天下,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究要走。”

刘邦知道萧何行事谨慎,这番话,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稍事考虑后,刘邦回答萧何说:“为了你,我任命韩信为将军。”

萧何毫不妥协,说道:“韩信被任命为将军,仍然不会留下。”

刘邦沉默了,低下了头。不过,他很快又抬起头来,果断的说:“我任命韩信为大将。”

萧何起身施礼道:“臣下为大王庆幸,庆幸。”

于是刘邦让萧何将韩信召来, 准备马上任命他为大将。

萧何进言道:“大王素来傲慢无礼,如今拜大将如同招呼小儿一般,这也是韩信之所以要离开的原因之一。如果大王真的决心要拜韩信为大将,请选择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将坛,周全礼节,方才可以。”

刘邦一一同意了。

二、综合拓展:

【刘备和诸葛亮的名句】

刘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行人。

圣人云: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诸葛亮:

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由沈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