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第23课 黄河的主人

 黄河|羊皮筏子|浊浪排空

【黄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的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的,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有关黄河的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哎?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路交通不是很发达,羊皮筏子是宁夏人民及黄河中上游两岸的人们的重要水运工具。如今,人们节假日出行旅游,到宁夏中卫的沙坡头河段,或在甘肃景泰石林龙弯村河段,都能乘上羊皮筏子这古老的运输工具,在黄河中领略大漠风情和黄河石林这粗犷壮美的西部景观。今日黄河上依然漂流着羊皮筏子,乘筏人已不仅是贩卖瓜果蔬菜的货主,更多的是寻幽探奇的游客,到黄河边乘羊皮筏子已变成一种休闲。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皮筏”。它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古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浊浪,过险滩的情景。

中国的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20多年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筏的读音是:发第2声。

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故当的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讥讽,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考证,俗话“吹牛皮”就来源于此。

制作羊皮筏子的关键是剥制完好无损的羊皮囊,每一个羊皮筏需9-12个皮囊,不要看羊皮囊小,若500个羊皮囊扎成一个大筏子载上货物,其气势如同雄伟的“军舰”。

【浊浪排空】

比喻浑浊的波浪排山倒海一般冲向边岸。形容波涛之大。

反义词:风平浪静

近义词:波涛汹涌 烟波浩渺

出处: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bó)暮冥(míng)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