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全神贯注》—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罗丹的自信

1892年,应巴黎作家协会主席左拉的委托,罗丹开始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期限是18个月。

对艺术一贯坚持精益求精的罗丹,为使这尊雕像充分体现出大文豪的精神气质,重新阅读了巴尔扎克的全部文学作品,他到巴尔扎克的诞生地和他最爱描写的地方去考察,寻找并研究有关文献资料。为了创作这件《巴尔扎克纪念像》,罗丹做了很多小稿子,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写作的间隙时间独自踱步时的情景与神态。给"他"穿各种衣服,换不同的体形。

刚刚制成的时候,罗丹请几个学生来看,最让学生惊叹的是巴尔扎克的一双手,学生雕塑家布尔德尔对罗丹说:"老师,您的这双手雕刻得真是太完美了,它太引人注意了,它们简直拥有了自己的生命。"谁知道,罗丹听后便陷入了沉思,几天后,学生们再看到这件作品,发现巴尔扎克像的双手已经被齐齐砍下,被宽大的睡衣袖子遮住。

罗丹对学生们说:"一件艺术品只有一个生命,他想表达的是人物的整体,如果这双手也拥有了生命,那它就再也不该是艺术品上的一部分了。"

六年后,当罗丹把《巴尔扎克纪念像》交到作家协会时,这件狂放的写意风格作品不但没有被认可,还激起了广泛的社会抨击,为此罗丹自动退还了10000法郎的稿费。

但罗丹很自信地认为《巴尔扎克纪念像》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罗丹说:"它是我一生中创作的顶峰,是我全部生命奋斗的成果、我的美学原理的集中体现。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现今广大美术欣赏者也是这样看待的。

1939年,这座雕像终于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市中心哈斯帕耶大街和蒙巴那斯大街的交汇处,此时,罗丹已逝世2周年。

对一件艺术作品而言,艺术性的高低是第一位的判断标准,哪怕缺胳膊少腿都没有关系,罗丹的自信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是站在艺术的高峰之上的。

(二)罗丹的故事

罗丹1840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很普通的平民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警务人员,母亲是一名贫苦人家的女儿。罗丹很小时就表现出了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而且有相当的天赋。与普希金一样,罗丹不喜欢的功课成绩都很差,这使在他身上寄托了很多希望的父亲深受打击。在姐姐的帮助下,父亲把罗丹送进了巴黎美术工艺学校。姐姐玛丽靠自己挣得的工钱来为他提供食宿费,罗丹从小就深深地敬爱着姐姐。

罗丹进的美术工艺学校是蓬巴杜夫人所宠幸的画家巴歇利埃在1765年创建的,学生在这里学习装帧艺术和制图。在这里他遇到了终生敬仰的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是一个普通的美术教员,但他一开始就鼓励罗丹忠实于真正的艺术感觉,而不要按照学院派的教条去循规蹈矩。也许正是这种教导影响了罗丹的一生。在此期间,他常去卢浮宫临摹大师的名画。由于买不起油画颜料,罗丹转到了雕塑班,并从此爱上了雕塑。勒考克又介绍他到当时法国着名的动物雕塑家巴椰那里去学习,使他受到良好的基础训练。在渡过三年艰苦而勤奋的学习时间后,罗丹踌躇满志,准备投考巴黎美术学院。勒考克把罗丹介绍给当时着名的雕塑家曼德隆,他自己做为推荐人在罗丹的入学申请书上签字。但这也没用,罗丹落选了。第二年依然落选。第三年,一个老迈的主持人在罗丹的名字旁边干脆写上:“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就这样,未来的欧洲雕刻巨匠,竟被巴黎美术学院永远拒之门外。这对渴望成为雕塑家的年轻的罗丹是一个沉重打击。

正在罗丹为两次的失败感到痛不欲生时,传来了姐姐玛丽因失恋而入了修道院的消息。这使罗丹极为伤心。两年后,姐姐在凄苦中死去。沉重的打击使罗丹不能自拔,他万念俱灰,进修道院当了一名修道士。善良而明达的修道院院长埃玛尔,从罗丹受压抑的表情上看出了他的心思。当他看到罗丹确有才气后,就劝说罗丹还俗,去继续其雕塑事业,“用艺术为上帝服务”这句话来鼓励罗丹。罗丹用一颗被抚慰而充满感激的心,为埃玛尔院长做了一件雕像。

罗丹重新回到勒考克身边,在他的帮助和支持下,开始了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义。他创作时注意光在作品表面的表现,将其所要展现的思想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去,使雕塑艺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人们在思想上所感受的内容要远远超过视觉感受。这一艺术思想正是大师米开朗琪罗在晚年苦苦追求,而经过300多年后第一次在罗丹的《塌鼻男人》得以成熟展现,并贯穿其一生,成为它们的灵魂和魅力的源泉。

罗丹不仅是一位雕塑大师,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或者助手,哪怕是仅仅有过交往,都在艺术上深受罗丹的影响。但罗丹作为先生从不在艺术观点上束缚学生们,因此他的学生都能因自己的独特风格而脱颍而出。他们学习的是罗丹的创造精神,所以其中出类拔萃者甚多,有些日后与老师齐名。

罗丹的一生是被人攻击和嘲讽,同时亦为人理解和支持的一生。但他始终以一种伟大的人格正确地面对这一切。在雕塑的道路上,罗丹一生攀登,并终于登上米开朗琪罗之后的又一高峰。罗丹坚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的丰富情感。以此而论,罗丹是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刻大师。然而,他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深刻思想:他偏爱悲壮的主题,善于从残破中发掘出力与美。这使他的艺术具备博大精深的品格,既动人之情,又启人之思,使我们得以感受生命的奥妙,宇宙的玄远,创造的神奇。由此观之,罗丹又超越了浪漫主义,超越了门户派别,超越了时代和区域,成为历史星河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同情底层劳动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将其毕生投入到对艺术执着追求和人生种种痛苦的苦苦思索中去。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创作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和精神魅力,永远带给人以深沉的美,启迪着人们不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