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永生的眼睛》—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平凡亦伟大

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和老伴儿在花园小径散步,这时也正是老俩口儿说私房话的时候。一张口就有说不完的家常话,说七十年的历程故事,说儿女们成长的故事,一遍一遍地说,也就谈到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段电视剧的时候。可今晚是咋了,老俩口走了两圈了,老伴儿却一言不发,我瞪了她一眼,却见她满眼的严肃:“老邹,我知道你是急脾气,我想了很久,决定向社区和红十字会申请捐遗体、捐器官,然后将骨灰撒向长江。”我拉着老伴儿,坐在花园的长条椅上,两眼瞪着她,久久不语。

 “你为什么有此想法?想好了吗?和孩子们商量了吗?”三问齐发。老伴儿终于笑了,“我和孩子们说了,人家只笑不答。”儿子是长江日报记者,儿媳是武汉二中教师,又都是优秀党员。笑就是支持,实际上让父母自己作主。

 “你为什么有这一想法,还想了很久很久。”

老伴儿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专毕业后,在一所市级重点小学当教师,教坛一生,被评为省、市、县级优秀教师,就是一名老老实实的“教书匠”。自己也是一所高校教师,中国知识分子的素质还在,我对老伴儿冲破世俗、超凡的决定,充满敬意。

当我听完老伴儿给我诉说理由后,我也决定向她学习,捐献遗体和器官。于是,我们决定:老伴儿在居住地,百步亭花园社区和武汉市红十字会填表申请;我是陕西安康一所高校退休教授,我所在学院有医学专业,急缺遗体标本,因此我将遗体和器官捐给陕西安康红十字会和我所在的院校。

下边就是老伴儿给我诉说一位捐赠者的故事,让人感动不已。

我们入住百步亭花园社区有十余年时间。退休后,由于儿子儿媳都在武汉工作,我们自然投靠武汉。儿子在武汉几经挑选,选定了百步亭花园居住。这个社区是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唯一社区。社区占地3.5平方公里,居住生活着12万人家。社区硬软件已进入全国一流水平,中共中央七名常委(包括温总理)都先后到社区参观指导,并引来了国内外数以万计朋友前来社区参观。我们一家人选定这个社区居住,感到十分温馨幸福。

社区内供居民参与休闲娱乐活动十分丰富,老伴儿参加了社区的合唱团和太极拳培训班。长年的活动,结交了社区内许多老年朋友,他们都可以谈知心话了。其中,社区一居委会的于丽女士就成了老伴儿的知己。于丽夫妇的故事,就让老伴儿感动不已、潸然泪下。于丽女士夫妇同在一个单位,她是68级初中生,16岁下乡做知青,还做了一年小学老师。1970年返城后,做公司的实验室实验员、公司统计、财务出纳、最后从公司审计岗位退休。在单位里担任过机关工会干部、党支部委员。也下过岗打过工,吃了很多苦,身体也不太好。丈夫李贵阳,1949年出生在武汉一个城市贫民家庭里,和同龄人一样,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进工厂、下岗再就业等。很小就失去了父亲,与母亲弟弟艰难度日。小小年纪拉板车贴补家用。他是66届初中生,下乡锻炼后于1968年从农村返回武汉,在一家公司做混凝土工、翻斗车司机,最后从锅炉工岗位退休,一生都在生产第一线作工人,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工作。2009年退休,退休不久,突发疾病,诊断结果好似晴天霹雳:胃癌晚期。这给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经济困难。为了挽救老伴,她四处寻医问药,上网查询、四处奔走借外债、还花光了家里一辈子本不多的积蓄。

2010年10月底,老公去世。老公患病期间,家里的困难,妻子的焦急,老公都看到眼里,临终前向家人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死后不要墓地,火化后把骨灰撒到长江,一切为家人着想。

记得是一个秋日的下午,夕阳照着滚滚东去的长江,在将丈夫的骨灰火化后,即和亲朋好友数十人来到龙王庙码头,租了一艘游船,举行一个庄重的撒骨灰仪式,费用3600元。随着庄严悲凄的哀乐,当游船行至水流比较缓慢地段时,亲友们都站在船舷边,依次从骨灰盒中抓把骨灰撒向长江。随着滔滔东逝的江水流向大海。亲朋们向东方举手示意,表达了对逝者的眷恋,那浩浩的江水,完成了一个生命的最后归属。仪式完毕,家属在游船上设水果茶点招待亲朋,大家对这种葬仪都表示认可赞许。家属们也随着习习的江风吹拂,散去了连日的疲劳,了却了对逝者的心愿。这种丧葬方式不但经济而且环保,形式庄重大方,应该大力提倡。

处理好丈夫后事,于丽冷静思索了许多天,在丈夫患病日子里,得到了单位和亲朋们多方帮助,如何回报大家回报社会——自己只是一名普通职工。思来想去,加之丈夫坚持环保葬,移风易俗的精神所感染,自己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自己的遗体和器官捐献给社会。避免繁琐的安葬仪式,不收花圈,不放鞭炮,不烧纸钱,决不扰民。后来和家人反复商量同意了她的决定,随即去武汉红十字会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捐遗体后的两年中,市红十字会不光给送来了健身资料,还让她去武汉市北湖慈铭体检中心(这是一所贵宾式体检中心)作大型检查。

在她捐赠遗体已经两年中,心中感到十分欣慰,不光定期参加和老友们联谊的各种活动,自己的身体素质大有好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由于自己职业特点,已经掌握了电脑网络技能,有幸在网上参加了《中国老三届网络大学》,不计报酬,讲课,写教程。由于自己积极参与,又乐于奉献,现担任该大学的副校长,经常和来自全国的学员们交流,只要按键“山东·桑田”一切都在其中。

 “老邹,我也要向于丽夫妇学习,捐献遗体。”老伴儿说完于丽夫妇的故事后,还递给我一个U盘:“这是小于转给你的U盘,让你仔细看看。”当晚,我打开电脑,三位伟人最后奉献的崇高境界打动了我,我对老伴儿说:“向你学习,我也捐了。”

(二)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2008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