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海伦.凯勒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在她一岁多的时候被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7岁时,家人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导师安妮·莎莉文。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了说话。海伦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自强不息,用顽强的毅力学习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她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了全世界。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 泰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 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 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美国著名盲聋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小时候患上了猩红热,重病夺去了她的听力和视力。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拴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拴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来练习说话。海伦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褒奖。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1959年,联合国发起了“海伦·凯勒”运动,号召全世界人民向她学习。
(二)盲人歌手杨光
他很不幸,出生刚刚8个月,就因一场疾病失去了光明,使自己彻底陷入了黑暗的世界,以至于长大后,在他的脑海里竟没有一丝影像和颜色的记忆。除了无边的黑暗,他什么也看不见,不知道世界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花儿有多美丽,甚至连看一眼自己的妈妈都成了平生最大的奢望。
他的童年是苦涩的,没有人能体会他的内心有多么自卑,有多么脆弱,有多么痛苦。他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不幸的人,别人一生下来,就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就可以看见世上的一切,而自己连爸爸妈妈长什么模样都不知道。因为看不见,他常常被碰得鼻青脸肿,常常被摔得头破血流,常常被别人嘲笑和欺负……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还要面临多大的痛苦和磨难,未来对他来说实在太可怕了,他的眼里一点儿希望也没有。
每每看到他孤独、绝望、无助的样子,母亲的心就碎了。从内心讲,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呢?可是,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只能接受现实,扬长避短,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生活的人。母亲忍着眼里的泪水,鼓舞他说:“孩子,虽然你看不见阳光,但你可以让自己的心里充满阳光;虽然你不幸失去了光明,但你还有双脚、双手、鼻子、耳朵和嘴巴,更重要的是你还有一颗聪慧的脑袋,你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甚至取得事业的成功。”
妈妈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尽管他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他的触觉和听觉非常好,记忆力也相当不错,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长处,过跟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主动配合妈妈,跟着她学穿衣服,学走路,学煮饭,学做家务,学读书,学写字等。虽然他付出了常人数倍的努力,承受了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但他最终学会了行走和照顾自己,他非常开心,也渐渐找到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在母亲的教育和引导下,他的性格变得乐观而坚强。有一次,他跟着奶奶到外地去玩,一群不懂事的小孩追着他喊:“小瞎子,看不见!小瞎子,没出息!”奶奶听后心里十分难受,想找那些小孩的家长算账,但他微笑着对奶奶说:“奶奶,算了吧,我本来就是瞎子,他们没有说错,就让他们这样叫好了!”
8岁那年,父亲给他买了一台电子琴,他欢喜异常,爱不释手,每天都要弹上好几个小时。他的音乐天份极高,一首曲子练习几遍,就能准确地弹奏出来,并且还能弹出从收音机里听来的歌,音符和节奏都很到位。母亲十分高兴,还专门给他请了一个音乐老师。但是,随着课程的繁复,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增加,他开始懈怠了。毕竟练琴是辛苦的,枯燥的,泛味的,更何况他还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
见此,母亲问他:“你喜欢练琴吗?”
他点点头说:“喜欢。”
母亲说:“既然你喜欢,就应该坚持到底,做到有始有终,不要一遇到点困难就想到退缩放弃。如果你不能坚持,怕苦怕累,那你做别的事情也会如此。这样下去,你就会一无所长,那将来能干什么呢?”
他听后,惭愧地拉着母亲的手说:“妈妈,对不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从那以后,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如一地做一件事情。十几年后,他终于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明星。
(三)盲人励志哥
在江苏扬州有个“公益沙龙”,是专门为工作人群做心理解压的。“公益沙龙”的老板叫孙建刚,今年34岁,是个盲人,也是当地知名的“励志哥”。下面就是365语录台词网的小编为你编辑整理的励志故事:扬州34岁盲人励志哥的相关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孙建刚虽然看不到东西,但他为了梦想一直在努力。他开过诊所,做过记者、保险员,还拿到了研究生文凭,经过多次手术,他的右眼视力已逐步恢复到二级盲水平。几年前,他通过自学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有感于都市工作人群压力太大,前段时间他创建了这家“公益沙龙”。
辛酸往事
刚出生就看不到东西,因此很自卑。人比较内向,被人喊作“小呆子”。
因为眼底先天性发育不全,刚出生时孙建刚看不见东西,之后经过手术有些微好转,但因为看不清楚,他总有一种自卑感。
“比较内向,身边人都叫我‘小呆子’。”孙建刚说,他先后换了3家幼儿园,在普通小学上了半天课就辍学。“后来去了南京盲校,上了7年学。”孙建刚称,15岁那年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二度辍学,当时甚至想到了自杀。
后来,多亏了好心人的帮助,孙建刚进入扬州盲校。两年后,他被推荐到芜湖盲人按摩学校学习推拿按摩,从那时起他有了上大学的梦想。1999年,孙建刚如愿收到山东一所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但当时父亲病重,想到家里经济困难,孙建刚毅然放弃了这次读大学的机会。
追梦之旅
开过盲人按摩诊所,在报社当过记者,还在电台当过主持人。后来拿到硕士研究生文凭,又开了自己的公司。
没能上大学,不代表着要放弃梦想。从芜湖盲校毕业后,孙建刚开始新的追梦之旅。2000年10月,他在扬州一个社区内开了间盲人按摩诊所,但开了3个月就关门了。喜欢写作的孙建刚,后来又在朋友推荐下,进入当地一家报社,做了稿酬制记者。由于工资微薄,一年后他又转入当地电台,做了一档残疾人节目的主持人。
“只做了半年,结果节目被砍掉了。”孙建刚说,从媒体出来后,他做过保险业务员,但连续3个月拉不来业务,只能放弃。在接连失败的这3年中,他通过自考,顺利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此后,又通过努力拿到了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凭。
2003年9月,孙建刚成了一家小学作文报的发行代理,在一个10平米左右的车库内,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2005年5月,孙建刚涉足学历培训行业,“第一笔生意赚了一万多块。”孙建刚称,这次成功让他有了信心。经过几年的努力,2008年10月,孙建刚把办公室搬进写字楼,将原本的个体户执照换成公司执照,带着4个大学生办起教育培训公司。如今,孙建刚除了做教育培训项目外,还注册了一个广告公司,打算扩大经营业务。
创办初衷
想利用自己所学,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
成立心理调解室为别人减压
尽管是先天性缺陷,但孙建刚无比渴望光明,从盲校毕业开始,他就进行着恢复视力的计划。
然而,因为一次意外,他的左眼彻底失明了。“右眼的视力有点提高,但恢复视力的难度较大。
2010年,孙建刚通过努力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如今,他想通过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些改变,于是成立了心理“公益沙龙”。
“让别人从失落和困苦中解脱出来,这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孙建刚如是说。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看过很多感人的励志故事,每次都会很感动,但是否也像小编一样,虽然被别人的故事感动,但毕竟离自己生活很遥远,我们无法体会到故事主人公的辛酸,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还是一样一板一眼,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其实在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慢慢地,很多以前毫无疑问的以为都发生了变化,曾经觉得的理所当然现在看起来竟有那么些可笑,曾今会天真的认为,学习没用,坚定地以为能力与学习没关系,甚至嘲笑班里傻读书的学霸。而今呢?还这么以为吗?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肯定不是凭空产生的,也许是在几十年后,当我们忘掉背过的课文,记过的公式,抄过的英文单词,那时所沉淀下来东西吧,这些沉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所以,同学们加油吧,你所付出的每一粒汗水都不会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