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万向思维

 【类文拓展】

(一)给战争中孩子的一封信

生活在战争中的孩子们:

你们好!

电视上,几乎每天都会播出你们那无奈的神情。啊,我看见了,你们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你们那双无神、恐惧的眼神,更是令我心寒。你们在亲人遗体前那凄惨的痛哭声,我听见了;你们心中的向往,对于和平那强烈的向往,我更听见了!

炮火摧残了你们的家园,当我得知你们还处在战争的硝烟中时,我就为你们感到伤心与难受。你们的家园毁了,失去了心爱的校园,失去了亲爱的爸爸妈妈,也许还失去了其他亲人。当我们还在父母的怀抱中撒娇时,你们却过早地尝到了痛苦与折磨;当我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时,你们却失去了心爱的老师、同学……一切的一切,都是万恶的战争!

你们的生活本该是平静而又幸福的。罪恶的侵略者,让无情的子弹来摧残你们的家园,让你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你们的家园呢?老师呢?同学呢?亲人呢?书包呢?你们的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创伤,从此,你们的童年将会有一段不可磨灭的黑色的记忆!

我知道,你们恨战争,发自内心地恨战争,恨它毁了你们的一切。可我也知道,你们面对现实,是无奈的。和平,对你们来说一是一个遥远的字眼儿。平日里,你们饱经患难,吃不饱,穿不暖,巨大的悲痛又笼罩着你们的心灵,一想到这,我的心就像被揪着一样的疼。

尽管黑暗笼罩着你们的心灵,不过,只要我们携起手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我相信,一切就一定会好起来的,你们一定会重返校园,重建起你们美丽的家园!

此致

敬礼

时刻关心你们的好朋友:杨菁

2008年1月21日

(二)查路条的故事

平型关伏击战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成功伏击日军,歼敌1000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和物资。这是八路军出征以来也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当时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进攻的气焰,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日胜利的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八路军在椿树底村驻扎了一周后,离开村子继续北上抗日。那一天,驻扎在村里的战士都集合在河槽里和街道上,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给他们送行,好多妇女都流下了眼泪。”

那是1937年的9月,梁玉章刚满8岁,他当然不会想到,几天后,就是这支穷人的部队,在平型关打了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9岁参加儿童团宣传抗日救国,随后便遭遇日寇轰炸实行“三光政策”,父亲活活饿死。16岁那年他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从烽火的童年走过来,在和平中安享晚年,休息之余,76岁的梁玉章持笔书写,希望通过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回忆,让后辈懂得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盂县地处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侧。梁家寨乡椿树底村是盂县北部最远的一个村,处于滹沱河北岸,北接五台县。1937年9月,抗战第一个大胜仗就在距离椿树底村近百公里的平型关打响。今年76岁的梁玉章,就出生在椿树底村,现在离休住在兰空西安机场干休所。打平型关那一年,梁玉章刚满8岁。

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5月的一天,梁玉章老人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向记者回忆当年打平型关的部队从他们村经过的往事。

八路军来到俺们村

1937年9月中旬,八路军115师从我省三原县石桥镇出发,来到山西省抗日前线,部分来到盂县滹沱河北岸的椿树底村。

当时,“七七”事变刚发生两个多月,日寇的铁蹄大举踏进河北、山西,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消息传到椿树底村,村民人心惶惶,村里气氛很紧张。梁玉章还是个8岁的小孩,大人的紧张对他并没有多大影响,该玩照样玩。

八路军部队第一次来时正值秋收时节,山垴上,谷地里,风吹得青纱帐沙沙的响。听说又有兵要来,不明情况的椿树底村的村民又准备着躲到山垴上去。“大伯父梁文通已经提前选好了村子东北方向的一块大垴,带领家里人在垴上挖了一个一米多深,四五米见方的大坑,然后用玉米秆做顶搭起来一个窝棚,准备好家人长期躲兵。”

为了安全起见,这一次,大伯父安排梁玉章一家13口人分两路疏散,一路上垴上,一路进村西南的恶潺沟。正当家里人准备离村时,大批兵马已经进到村里。“这些人头上戴着五星徽的帽子,背上背着大竹笠,穿着草鞋。有的扛着枪,有的拿着红缨枪、提着大刀,个个精神饱满,和群众说话也很和气。”

本来村民们以为当兵的来了都不会有好事,可看到八路军进村后,向村民宣传八路军是来打日本鬼子的,全村都很高兴。部队有一两千人,这次要在村里住下来,村民知道他们是打日本鬼子的,就腾出房子让八路军住,有的还卸下门板给官兵当床睡,更多的人则在地上铺层草,十几个人挤在一起,和衣睡觉。“八路军都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我们也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

慰问平型关大捷英雄

八路军在椿树底村休整的一周里,每当夜幕降临,村子上空都回荡起嘹亮的歌声。战士们或在农民的院子席地而坐,或在开阔一些的场地集合,连队之间就开始拉歌。“八路军每天早操后和下午晚饭前,都要唱歌,每次都要先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再唱《大刀进行曲》。

“八路军的生活很艰苦,每天吃的都一样,小米饭和萝卜山药蛋一锅煮,有的战士看见晾在地里的玉米秆,就折断了塞到嘴里嚼,想吸出点甜水来。”

这队八路军在椿树底村驻扎了一周后,准备离开继续北上抗日。那一天,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都集合在河槽里和街道上,村民们聚集在村口给他们送行,好多妇女都流下了眼泪。

1937年9月23日,八路军115师向平型关挺近。24日午夜,潜入预定战场———平型关东北蔚代公路右侧,占领伏击地。25日上午10时左右,日军进入115师伏击圈,战斗打响,至下午1时战斗结束。此战共歼灭日军板垣师团10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再次回到椿树底村的八路军,个个欢欣鼓舞,给村民宣传在平型关打胜仗的事,许多人身上还带着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听说八路军消灭了那么多日本鬼子,全村都沸腾了,大家又是开宣传会,又是杀猪宰羊慰问英雄们。”

回到村里的部队还是住在老乡家里,每天照常早操、训练、唱歌。椿树底村的青年妇女还编了小曲,唱给打日本鬼子的八路军:

要穿红来一身红,红鞋上缀着一个小日本,我问你小日本怕什么呀,怕的就是咱八路军!

烧火取暖引来日军轰炸

1938年9月20日,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大队长清水率部从盂县城出发,向北进攻五台县东南的柏兰镇,椿树底村是必经之路。根据边区政府的要求,各村镇要做好准备,动员各家各户做好“坚壁清野”。

“村里人挖坑挖窖,把粮食都埋藏起来。我家在西房里挖了地窖,粮食存进去后还不放心,又把活窖口改为死窖口,做成和地面一样,不容易被发现。全家还准备好日军来了疏散的方案,一路由我大伯父带着躲进了村西南的恶潺沟。”

9月28日,已经在沟里躲了四五天的梁玉章感觉到又冷又饿,就和二胞兄梁玉成收集一些半干的豆子秆,在藏身的防雨洞外点着了取暖。这时候,就听见大炮“轰”的一声响,接着是由远而近的呼啸声,“轰隆”一声巨响,一颗炮弹正好落在烧火处。紧接着第二颗炮弹在防雨洞外炸开,此后炮弹一颗接一颗不断地在周围爆炸。“家里人都很害怕,把身体紧紧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开始我也很害怕,时间一长,炮弹也没炸到自己,胆子就大了,翻过身子朝天空看,就看见炮弹飞过来,在空中划过一道黑影。从上午到中午时分,敌人打了有三个多小时的大炮,有五六十发炮弹在我们周围爆炸,炮弹皮铺了一地。”

参加儿童团宣传抗日

“七七”事变后,盂县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快速成长壮大起来,工、农、青、妇、武、先、儿等各个抗日群众团体先后建立起来。盂县第一个“抗日救国儿童团”是1937年10月在上社镇建立的,并很快发展到其他乡镇。

1938年1月,椿树底村的儿童团成立了。“我们村的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叫梁恒义,20多岁,一天,他带着几个队员到我们学校,把几个年级的学生都召集到一起,梁恒义就站在一个半人高的土台上给大家讲话,他说,椿树底村要成立抗日救亡儿童团了,年龄在8岁以上、17岁以下的,不管男女贫富都可以自愿参加。他的话一说完,我们在场的七八十个孩子都举起了手。我当时9岁,也把手举起来,高声喊:‘同意!’”

据梁玉章回忆,村上的儿童团成立后,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配合青年抗日先锋队站岗放哨查路条。“为了防止汉奸和敌人的密探进入抗日根据地刺探情报,那时候凡是出村的人都要有本村填写的路条。”

当时的路条一般都这样写:“兹有我村村民××由我村前往××村探亲,路经××、××村,希望沿途军民见条放行为荷。此致敬礼”路条后面是该村的竖条公章。我们儿童团还用一首叫《要路条》的歌代替问话,歌是这样唱的:“同志我问一问你,你往哪里去?通行证、路条是否带身上?掏出来看看,才能让过去……”

当时,儿童团还用歌声宣传抗日救亡。有一首叫《救亡进行曲》,是这样唱的:“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

饥饿疾病夺去13亲人

百团大战以后,日寇调集日伪军对龙华河和滹沱河沿岸的根据地进行了报复扫荡,所到之处,抢掠老百姓的粮食和牲畜,边区许多地方的树叶树皮都被没有粮食的群众吃光。

1941年秋天开始,日寇再次对龙华河和滹沱河沿岸的根据地采取“分路合击”、“铁壁蓖梳”的战术,实行“轮番大扫荡”。据盂县抗日斗争史记载,从1941年到1943年,日寇对该县大小扫荡百余次,出动兵力数万人次,全县442个村庄遭到日寇的洗劫和烧杀,250多个村庄成了无人区,其中有51个村庄人烟灭绝。

1941年夏天,一队日本兵向梁家寨河东村开来。当时梁玉章和母亲在该村的舅舅家躲兵祸,一听日本鬼子来了,村里的干部赶紧动员全村群众连夜向村北的山沟里转移。“我三舅带着母亲、二舅母、表弟和我五个人,背着铺盖和匆忙收拾起来的一些吃食,连夜就逃到村后面的山沟里。

“后来,能吃的东西都吃完了,三舅就带着我冒险返回村里想找些吃的。摸回三舅家院子,一看院子屋里都是鬼子兵,正睡觉。在小院里,架着一口大锅,锅里还有煮熟的牛肉。我找到一条带皮的牛腿,三舅捞了一大块牛肉,悄悄地又出了院子,回到山沟里,把牛肉分给大家吃。我们在山里前后住了24天,等再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屋顶都没有了,所有的门窗都被鬼子拆下来当柴禾烧掉了,每一家都被翻得乱七八糟,能用的东西全没了。”

1942年春天,山西一些地方大旱,晋南根据地的群众生活更为艰难。“开始是野菜,后来是树叶、树皮,到后来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村里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也有不少饿死的人。实在没有吃的了,母亲就给我们烧一锅盐开水喝。家里的农具、家具都被鬼子毁坏得一干二净,两头骡子也被抢去,群众怕遇见鬼子,也不敢到地里劳动,成片成片的田地都荒芜了。父亲曾于1938年离家出走参加抗日工作,后来被日寇的炮弹震损心脏,无法工作后回到家里。那段日子,家里没有药物,也没有吃的,父亲饿得躺在炕上手指都动不起来,活活饿死了!”到1942年底,因为饥荒,梁玉章家族45人,被瘟病和饥荒夺去生命的有13人,这一年,椿树底村,有三分之一村民是饿死或病死的。

16岁参加八路军

“日本鬼子在根据地犯下的罪行数不清啊。”

据《盂县人民抗日斗争史》记载,从1937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八年中,日寇在盂县杀害群众达11000多人,致残的有5500多人。日寇还对根据地实行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和治安强化运动,全县1072个村庄中,被日寇造成“无人区、火焚区”的就有251个。

不屈的盂县人民也给侵犯的日军以最有力的打击。八年中,共进行大小战斗2300多次,打死打伤和俘虏日伪军9000多人。

“我从9岁参加儿童团,到15岁担任了村儿童团团长。1945年,我的一位堂兄介绍我加入了八路军,当时我只有16岁,年纪小,身体瘦弱,发的制服太大,穿着不合适,一次给后方司令部送信时,顺便回家让母亲修改后,才算好好穿上。

“从参加儿童团到离休,干了一辈子革命,有很多次危险,却从没有想过要退却。”从烽火的童年走过来,在和平中安享晚年,休息之余,梁老还持笔书写,希望通过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回忆,让后辈懂得和平来之不易,更要好好珍惜。

“这些年,老家变化大啊,每一次回去,都有新感受。原来出门只能骑骡子,现在,公路四通八达,老区人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