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文拓展】
(一)情独敬亭山
敬亭山,水阳江畔,国家森林公园,宣州城北 5公里。原名昭亭山,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是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里,峰高海拔317米。
敬亭山,古代文人雅士的青睐,名盛江南的诗山。千年间,名人齐聚,挥毫作诗,从而留下千篇美诗,尤以诗仙李太白为最,在他留下敬亭山45篇诗作中,其《独坐敬亭山》,成为咏颂敬亭山的千古绝唱。从此,敬亭山在唐诗中定格,穿越时空,叩击在乎山水的旅人——杜牧来了,欧阳修来了,苏东坡来了,文天祥来了,陈毅来了,我们也来了……多少春秋,积淀深沉,洋溢诗情,终于蕴积一座厚重的“江南诗山”。
夏初,我和同事在敬亭山读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好在我们步行进山,就于道上讨论这诗来。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距李白罢官离开长安十年。因他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饱受辛酸苦辣,倍添孤独与寂寞。于是我想,情景交融是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诗歌境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情景相互生发与渗透,产生美妙的意境。此诗只有二字:看和坐。“坐”出孤寂,“看”是释放孤寂。
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李白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遭贬流放的愁楚。我忽想起李白另一首诗《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这是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一脉相承的是诗人孤独的情怀。捧读《独坐敬亭山》,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一群鸟飞走,一片云也悠闲而去,面前只有这座山,寂寂空山,寂寂旅人,似乎都被世界遗忘。
此刻,我把画面切回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秋晨,从黄尘飞扬的古道上走来了一位诗人,衣袂飘飘,须髯飘飘,李白来了,他来寻访谢朓。于是我对他说:不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你想《静夜思》,家乡亲人正想着你;因为你拥有《赠汪沦》,汪伦念叨你;因为你拥有《望庐山瀑布》,名山大川也爱你;因为你拥有《独坐敬亭山》,传承今天仍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
我们从“太白独坐楼”折回头,向前我们来到了一个竹的世界,走近细看,原来是唐明皇李隆基的胞妹玉真公主的雕像,而后面是她的坟墓。据同事介绍,她从小信奉道教,入道后云游天下,结识文人墨客,李白是其中。李白为官是她举荐,李白被贬,她很郁闷,追寻李白来到敬亭山隐居,直至香消玉损。我听后很是吃惊,原来李白《独坐敬亭山》另有意蕴。
李白曾写有《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是在开元十七年,李白和玉真公主见面时写下的。从中可见二人交往甚密,感情非同寻常。公元762年,玉真公主去世,享年71岁,葬于敬亭山。李白也于同一年死于敬亭山下的当涂县。
多人以为《独坐敬亭山》是写景的佳作,唐诗鉴赏辞典也是。今天才知道这里藏着才子佳人的万种风情。诗的秘密在这里,我顿时醒悟过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无言的默许,也是遥遥无期的许诺。竹海涛声,翠云庵的钟磬,李白狂歌剑影,竟是为玉真公主做伴。继续向前有一泉,名曰“相思泉”又名“皇姑泉”,讲述的依然是李白和玉真公主的故事。一段凄美爱情,让人凄婉感怀。
离开这片幽古的竹林,已是薄暮时分,昏黄阳光照竹海,分外寂寞,寂寞敬亭山,寂寞独坐诗,寂寞公主心。寂寞漫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真爱心魂多了一层婉约的风致,如那片孤云独自悠闲,能否写出诗人与公主相看两不厌的情独?那岸边浪千叠,雾唤风月如许韵,情字何解怎落?诗魂不孤独,玉真不孤独。我如是想:相看两不厌,只有唐公主。
(二)洞庭湖,我美丽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洞庭湖畔。儿时的我总是喜欢和伙伴们在湖边玩耍,看着辽阔而清澈的湖面泛起的粼粼波光总是忍不住有种想嬉水的冲动。但总是会被大人们的呵斥而吓退。等大人们走后又会和伙伴们嘻嘻哈哈三三两两的走向湖边,就像一群深深被鱼儿吸引的鱼鹰,怎么赶也赶不走。无风的时候湖面犹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衬着碧蓝如洗的天空,是那么的静,是那么的美。偶有几只水鸟贴着水面快速掠过,惊起鱼儿泛起圈圈涟漪,仿佛是从天上撒下的一颗颗珍珠。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冲破晨曦的薄雾散发出微弱的光芒时,湖上早已是一片喧闹的景象。渔夫们开着机动小筏忙碌的穿梳在广阔的湖面上,将清晨收获的新鲜鱼虾送到岸边码头交易,一夜疲倦的守候等来此刻交易的喜悦。开心的笑容在每个人脸上随同交易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中幸福的泛起。惊慌失措的鱼儿被鱼贩们从渔夫的网箱转到自己的网箱,引来成群的湖鸥上下飞舞。这些机会主义者总是趁渔夫们不注意时偷偷叨起一条鱼儿飞快的逃走,然后再等待下次的机会来临。
笼罩在湖面上的薄雾被上升的阳光逐渐驱散,同时也驱散了清晨的那些喧嚣。湖面逐渐趋于平静。微风吹来,湖面荡起阵阵波纹,在阳光的反射下金光闪烁犹如被镶嵌了千万颗珍珠。不时有鱼儿好奇的窜出水面溅起一窜水花,仿佛想看看湖面上美丽的风光。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五月的天,微风习习,泛舟湖上该是何等惬意啊!
湖心有座小岛叫着君山岛,由七十二座山峰组成。岛上青葱叠翠,林阴小道曲折幽静,鸟语花香真是让人留恋忘返。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现为国家五A级风景区。岛上流传有众多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娥皇女英与柳毅传书。相传聪明美丽的娥皇和女英,是上古时部落酋长尧帝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尧帝晚年,想物色一个满意的继承人。他看到舜是个德才超群的大贤人,于是,就把帝位传给了舜,并让娥皇和女英作了舜的妻子。娥皇封为后,女英封为妃。舜不负尧的信任,让禹治洪水,使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娥皇、女英也鼎力协助舜为百姓做好事。舜帝晚年时,九嶷山一带发生战乱,舜想到那里视察一下实情。舜把这想法告诉两位夫人。想到舜年老体衰,二位夫人争着要和舜一块去。舜考虑到山高林密,道路曲折而且前途凶险,不同意二妃同去。但二妃执意要去,舜无奈于是只好带了几个随从悄悄地离去。娥皇、女英得知舜已走的消息后立即起程追赶。追到扬子江边时却遭遇大风,船翻物沉。幸被一位渔夫搭救并将她们送上洞庭山也就是如今的君山岛安置。后来,她俩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便天天扶竹向九嶷山方向泣望,把这里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后来,她俩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另一传说也同样凄美。相传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路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柳毅见状,十分同情,便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洞庭龙王三公主,下嫁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此。书生怜香惜玉之情顿生,提出要帮助龙女逃出泾阳。龙女摇摇头说,凭你我之力是无法逃跑的。书生问那有什么办法?龙女从头上拔下一枝玉籫,交给柳生:相公到洞庭湖的庭山上(今君山岛),有一眼古井,井旁有一棵桔树,相公持此籫敲三下桔树,就能见到我的父王。柳相公受龙女之托,赶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边的桔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就将他接进了龙宫。见龙君,俱言龙女之凄惨。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化作百丈赤龙,径往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
龙女得救后再也不愿屈从父命,决意与她爱慕的柳毅结成夫妇。而当年柳毅为龙女传书,完全出于关爱,并无私心杂念。后来钱塘君看他们俩十分般配,令其成婚,但柳毅碍于没有媒人作中介,以及介怀自己间接杀了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拒绝了婚事。
柳毅回到地面之后,经常望湖兴叹;而三公主亦对柳毅日夜挂念。钱塘君于是化身为媒婆前往柳家说媒,两个有情人才终于得成眷属。
传说总是为美丽的洞庭湖增添了不少神秘感,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争相挥毫赋诗的源泉之地。美丽的洞庭湖无论春夏秋冬总是那么的迷人。
春天,湖草青青,牧民们将牛羊赶入洞庭湖放牧,微风拂过,呈现出一片“风吹草底见牛羊”的景象,使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大草原,漫步其中,一股清新的自然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闭目沉醉。
仲夏,处于涨水季节的洞庭湖波光粼粼,辽阔宽广的湖面令人印象深刻。傍晚,当夕阳的余辉将染红的晚霞一起撒落在湖面上时,整个湖面被染成一片金红色。湖水在渔船落日的映衬下绘成了一副多么生动优美的渔歌晚唱图啊!
秋天,当湖水退落的时候,成群的鱼儿随着退潮的湖水逆流而上,水肥鱼美的壮观景象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众多钓鱼爱好者集聚一堂,争抢钓鱼乐趣,更让渔夫们满仓而归。
冬天,白雪飘飞,银装索裹的湖边防浪林虽然失去春天的春机盎然,但却给人一种肃穆的心灵美景。偶尔飞落湖面觅食的候鸟与被白雪覆盖的湖面相映成趣,一副江南冬日雪景图跃然纸上。
我爱你!美丽的洞庭湖!我美丽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