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室女,汉族。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主要功绩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18]
六试婚使
7世纪,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相传,禄东赞携带黄金5000两以及大量珠宝,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唐都长安请婚。不料,天竺、格萨、大食、霍尔的国王也派了使者求婚,他们均希望迎娶贤惠的文成公主。唐太宗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
第一试:绫缎穿九曲明珠,即将一根柔软的绫缎穿过明珠(有说汉玉)的九曲孔眼。
第二试:辨认一百匹骒马和一百匹马驹的母子关系。
第三试:规定百名求婚使者一日内喝完一百坛酒,吃完一百只羊,还要把羊皮揉好。
第四试:交给使臣们松木一百段,分辨其根和梢。
第五试:夜晚出入皇宫不迷路(也有说是辨认京师万祥门内的门)。
第六试:辨认公主。
禄东赞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的一一破解了难题,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文成公主庙
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中国的“三江源”,也是闻名于世的藏族歌舞之乡。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成公主庙就修建在这里,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成公主庙别名“沙加公主庙”,位于玉树县结古镇东南25公里的贝纳沟。庙宇紧贴百丈悬崖,风景幽静。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长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络绎不绝。
相传文成公主前往拉萨途中,曾在此地停留很长时间,受到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她深受感动,便决定多住些日子,并教给当地群众耕作、纺织技术。
文成公主离开这里进入拉萨后,这里的藏民便依据公主的画像,在石壁上造像,以示怀念,遂又建庙。此庙已经成为藏汉团结的象征,柏沟也成为玉树地区的一大圣地。
文成公主庙共3层,面积包括院落600多平方米,通高9.6米。庙中央的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层,每尊佛像高有3米,精雕细刻,形象生动。该庙是一座既有唐代艺术风格又有藏式平顶建筑特点的古式建筑。
1300多年来,这儿都是一年四季香火从不间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群众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吐蕃】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名称解释
吐蕃一词,始见于唐朝汉文史籍。蕃,藏语作“bod”,为古代藏族自称。根据较普遍的说法,蕃是由古代藏族信奉的原始宗教──“本”(bon)音转而来;也有人认为,蕃意为农业,与卓(bro,牧业)相对。吐,多数人认为是汉语“大”的音转,系就吐蕃向唐朝自称“大蕃”而音译;也有解释为藏语“lho”(意为山南,吐蕃王室的发祥地)或“stod”(意为上部,即西部)的音转。[3]
“蕃”的具体含义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在远古时先民还不知晓农业为何物,而以狩猎为生。由于居住分散,先民们再遇到野兽、盗匪袭击或自然灾害时,为寻求伙伴帮助,经常在山顶或高处发出“噶耶”或“瓦耶”的求救信号,这种呼叫被称为“蕃巴”,久而久之,呼叫的“蕃”声,即成为其地名。
二是,根据土地的自然状况,把高原从事畜牧业的区域叫做“牧区”,把低地经营林业的区域叫做“农区”,把介于二者之间、从事农业生产的区域叫做“蕃”。历史上的吐蕃王朝前身悉补野王世系兴起于雅砻河谷地区,当时为高原农业的中心,故称为“蕃域”。悉补野赞普世系将地名当做称号,成为“吐蕃赞普”。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才把赞普管辖的全部土地称为“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