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花的勇气》—万向思维

 花的勇气

【维也纳】

维也纳(Vienna),位于多瑙河畔,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共和国9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

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除此之外维也纳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2011年11月30日,维也纳以其华丽的建筑、公园与广阔的自行车网络登上全球最宜人居城市冠军。因市内古典音乐气氛浓厚,引来各国音乐家聚集于此,具“世界音乐之都”和“乐都”等美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是领域曾遍及除德意志帝国以外的中东欧大部分地区的奥匈帝国首都。按照市区人口,它是欧盟第七大城。在20世纪初前,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德语城市,奥匈帝国分裂之前,该市已经拥有200万人口。今天它仍是第二大德语城市,仅次于柏林。其市中心古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

十月事件

1956年发生匈牙利十月事件,反对共产党当局的起义失败后,大批匈牙利人逃亡西方,维也纳接收了许多匈牙利人。维也纳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又接收了许多捷克人和苏联人。

维也纳逐渐向国际性的城市发展。1957年国际原子能机构成为1945年后第一个进驻维也纳的国际组织,维也纳从1965年起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和发展基金会的驻地,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和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举行高峰会谈,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会面,1980年维也纳国际中心即联合国城成为联合国的第三个驻地,维也纳定位成国际会议和解决国际冲突的城市。

宗教

1905年时在维也纳的史蒂芬大教堂按照2001年人口统计,维也纳居民的宗教信仰构成如下:罗马天主教49.2%、无宗教信仰 25.7%、伊斯兰教7.8%、东正教6.0%、新教(主要是路德会) 4.7%、犹太教0.5%、其他 6.3%维也纳是天主教维也纳总教区主教座堂。维也纳市中心的许多天主教堂以宗教音乐,包括弥撒曲和管风琴著称。

音乐

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每当到夏天夜晚公园便会举行音乐会。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施特劳斯的圣地。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的华尔兹圆舞曲。维也纳的许多家庭有着室内演奏的传统,尤其在阖家欢乐的时候,总要演奏一番,优美的旋律传遍街头巷尾。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议事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

城市荣誉

维也纳,英语:Vienna,德语:Wien,奥地利首都。

2011年8月30日,在最新一期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报告中,维也纳在全球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排名第二位。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有音乐之都的盛誉,许多音乐家都在此度过大部分生涯,至今博物馆里还有他们的手迹和创作的乐谱。又有以精妙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之都”的美称;又以历史悠久被称为“文化之都”;以精妙绝伦的装饰而被称为装饰之都”。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维也纳还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夏天还举行露天音乐会。每一家都会在合家欢乐时演奏古典音乐。更有趣的是,在政府会议前后,也都要演奏一曲。

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以往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之王”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面积四十平方公里,有人说方圆百里。其实这个被称做“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家土地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所覆盖。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最高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经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种奇观,很像中国北方的“二八月乱穿衣”,但这里却是“五六月乱穿衣”了。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护法,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绝无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还有比这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的更美好的颂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