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
【嘲鸫】
嘲鸫是雀形目嘲鸫科的几种善模仿的鸣禽的统称,共有12属36种。体长27厘米,喙向下弯曲。产于西半球。
外形特征
喙向下弯曲。嘲鸫长23---25厘米,长着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
北方的小嘲鸫以善于模仿而闻名。
体长27公分(10.5吋),色灰,翼和尾色深并均具白斑。
生活习性
小嘲鸫大量生息于海边,常栖息于高处鸣啭,能奋力保卫其领域,甚至在夜间也鸣叫。
嘲鸫长23---25厘米,长着小嘴和尾巴,羽毛呈灰褐色。它是食肉鸟。虽然并不美丽,但它的音乐天赋弥补了外貌上的不足。它的歌声宛如不断变化的、动听的”淙淙”流水。反复唱过一支悦耳的曲子后它会换一支曲子再接着唱。每首歌里,都有许多音调是从别处模仿来的。如人声,甚至机器发出的声音。有时,其他鸟的叫声也会被它模仿得惟妙惟肖。例如,当夜莺被引入佛罗里达时,当地的嘲鸫就曾一个音一个音地模仿过它的歌声。
但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嘲鸫,因为它们会吃掉各种水果。可是,它们也吃对庄稼有害的昆虫。
嘲鸫居住在郊野的灌木丛和广阔的森林中。它们栖息在树上,以歌声来标明自己的领地。
嘲鸫整年歌唱是为了标明自己的领地。它们精力充沛,除保卫自己外,甚至还会飞到远处袭击狗和人类。
栖息环境
嘲鸫科的主要栖息地是灌丛和森林下层丛林,也包括林木线上高海拔地区的草地,还有不少种类栖息在近沙漠的干旱地带。但所有种类都会利用低矮的植被做掩体,并且主要在地面觅食。例外的是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2个旋木嘲鸫种类生活在雨林中。
【争先恐后】
争先恐后的意思是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近义词
你追我赶 虎跃龙腾 跃跃欲试 不甘人后 争胜好强 一马当先 力争上游
反义词
【鱼贯而出】
像游鱼那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出去。贯:贯鱼(穿成一串的鱼。比喻有次序)
近义词
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反义词
一拥而入、破门而入、蜂拥而入、蜂拥而来
造句
散会了,代表们从大会堂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愚:傻,笨,及:赶得上。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愚蠢无比。
近义词
愚昧无知、笨头笨脑。
反义词
成语故事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是卫国正卿宁速之子,卫文公、卫成公时任大夫。卫懿公酷爱养鹤,荒废国政,当时的大夫石祁子(石碏之后)、正卿宁速(谥号庄,又称宁庄子)忠直贤良,两人多次向懿公进谏,懿公置若罔闻。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卫,在荥泽(今浚县西北)杀死率兵迎战的卫懿公。噩耗传到朝歌之后,石祁子与宁速保护卫公子申,率领卫国遗民730人连夜向东南逃去,后来在齐侯的帮助下,在漕邑(今滑县东南)重建都城,公子申就是卫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毁被立为卫文公,卫国也迁都到了楚邱。宁速为保全卫国宗祀立下大功,而宁武子随父亲离开朝歌,后来做了卫国大夫。
卫文公时政治相对清明,宁俞作为国家重臣,勤于国事,据《左传》记载,曾多次代表卫国与诸侯结盟。由于当时大环境很好,很多贤良之士愿意为国效力,所以孔子说宁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卫成公时,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无能,造成国政荒疏,一方面由于当年文公没有礼待晋国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时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招致晋国武力威胁,结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两年。在此期间,很多大臣看到卫国衰微之势,纷纷抽身而去,另谋高就了。内忧外患之际,只有宁俞站了出来,凭借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维护了卫国的尊严。有一次,晋文公要毒死卫成公,宁俞闻讯后买通下药的人减小剂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可以说,若不是宁俞,卫国的大厦怕是早已倾塌了。
在太平时代,宁俞的才智发挥也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到了乱世,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头,以免祸患。而宁俞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仍然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孔子说宁俞“邦无道则愚……其愚不可及也”,其实是对宁俞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