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9卫星比武

 (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改良的水稻,人称“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

                                          一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对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业科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二

为了改良水稻品种,使粮食高产,他处处留心。一次,他发现一株稻穗上竟结了蚕六七十粒大谷子。要是稻子都像这么大、这么多,该多好啊!他把这些谷子种到田里,可惜长出的稻谷还是又少又小。他不甘心,既然自然界存在天然杂交稻,就一定可以靠人工培育出杂交稻。

他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他用这些种子培育出了大量的杂交水稻,并在大范围推广。在水稻生长期里,袁隆平爷爷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所以有人说他“比农民更像农民”。

 

                                          三

袁爷爷虽然整天同水稻打交道,但他的业余爱好也非常广泛。他喜欢音乐,听到好听的歌,便和着唱,有时还拉拉小提琴。游泳是他的强项,许多年轻人都不敢和他比赛。他钟爱摩托车,有时还下下象棋、打打牌,让大脑轻松轻松……

袁隆平爷爷是个大科学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

(二)不知疲倦的人

陈景润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绝不轻易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

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朦胧的时候,陈景润起居的那间小屋子里,已经响起了轻微的朗读外语的声音;当人们迎着初照的曙光跃身起床的时候,陈景润的床头一边,已积起了一沓数学演算手稿;上班的铃声还没敲响,陈景润已咽下最后一口馒头,站在图书馆的门口等待开门了。

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有一次,已是中午时分,图书馆里静悄悄的,而在那书库深处的书架上,突然响起了窸窸窣窣的声音。啊,原来陈景润把刚刚读完的一本数学书插回书架。他走出书库,用力推着图书馆的门,但是,怎么推也推不开。是怎么一回事呢?他一看表,才发觉早过了阅览时间,图书管理员吃饭去了,他被反锁在里面。其实管理员在临走之前曾经向着密密麻麻的书架,大声问书库内是否还有人,但一心沉浸在书堆里的陈景润,却什么也没有听见。此刻,他望着那紧锁的门,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重新走进书库里埋头读书去了。

在日常生活中,谁都可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需要等几分钟;在临开会前,人还未到齐,需要等几分钟;外出候车的时候,需要等几分钟;在上班的途中,需要走几分钟。这是多么平常的几分钟啊!然而,陈景润却舍不得让这几分钟白白地一晃而过。有谁知道,他就是在这无数个“几分钟”的时间里,学会了英、俄、法、德四门外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景润为了摘取数学皇冠上的宝石——“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不知疲倦地学习和工作。他紧追着时间的分分秒秒,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科学高峰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