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6.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中华民风民俗”为主题展开的,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设定为: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春节童谣。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利于学生走进文本,加深情感体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检查学习效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批划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谈谈对北京春节的印象。

接下来,我让学生自由读文,从整体上感知北京的春节。并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导向作用的问题,即:看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梳理文章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细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读第7自然段,联系自己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引导学生配《恭喜》乐曲朗读。

4.学生默读课文的1112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多?画下相关语句,并写下自己的体会。

5.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找出并画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深切感受北京春节的喜庆、热闹、祥和的气氛。

6.学生自主阅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比较它们与课文的不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读书贵在生疑。让学生抓住作者心中的疑问,带着这些疑问学习课文,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学习写法。

1.刚才,我们深入的感悟了老舍先生详细描写的四个部分内容,感受了北京春节的温馨而美好,还有哪些部分写得比较简略呢?再回顾课文看看。

2.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学生讨论,自由畅谈, 抓住主要特点来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让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在我们的习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详略得当,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使自己的作文更具特色。

设计意图: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作文时才会做到详略得当。

六、说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年前     忙碌

                     过年     热闹      喜庆 欢乐

                     年后     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