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1985),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他把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

2.精彩片段赏析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概括出:文中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学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名学生将概括出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齐读黑板上的内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师: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的?能表达得清楚些吗?

生:他们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很好!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从哪里能体现出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一位奥地利医生“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细小的地方看出大问题的人,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真理的。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经过反复实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实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师:你真棒!你是从写法的角度去发现的,请你写到黑板上。这是第四个相同点。同学们再想一想,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相当于我们平时写一件事的——

生:起因、经过、结果。

师:对啊!一般写事情,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

生:经过。

师:那么,在这三个事例中呢?

生:起因和结果写得比较具体,经过写得比较简单。

生:每个事例中的经过只有一句话,就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师:至于怎么实验、怎么研究的?一个字都没有写。这是为什么呢?(生迷茫的样子,师指点题目中的“真理”“问号”。)

生:为了突出真理是在问号之后诞生的。

生:没有问题就没有结论。

生:问号与真理是因果关系。

生:有这么多的问题才会有这么伟大的结论。

师:对啊,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没有问号就没有真理的诞生!你们刚才没有一个问题,怎么可能发现这个观点是不是一个真理呢?(众生笑)如果要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认为应该将哪部分写具体些?

生:经过部分。把怎样反复实验和研究的过程写具体,就能看出功夫下得多深了。

生:不写具体实验的过程,就体现不出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了。

师:同样的事例要证明不同的观点,所侧重的角度就不一样。既然三个事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

生:写一个事例,别人以为那是偶然发生的。

生:一个事例不可信,有两个事例就不是偶然的。

师:一个叫偶然的,两个叫什么?

生:必然!

师:没这么快!(众生笑)出现了一个,又出现了一个……

生:无独有偶!

师:对啦!只有一个事例那叫“孤证”!三个事例不是多余了吗?

生:俗话说“事不过三”,有三个那肯定是真的了,不会再是假的了。(掌声)

师: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说法,也是人们普遍的看法。中国人证明观点要用中国人的办法。(众生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