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17*《汤姆·索亚历险记》

1.关于《汤姆·索亚历险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惯有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感情、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生: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

生: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师: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生: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

师:这节课我们着重赏析洞中历险部分。我们在赏析时有一定的要求,分小组,选择片段。分好每个组员的角色。开始朗读,朗读声音要响亮。(学生按照小组研讨、学习)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这组赏析的是第89页的第1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

生:我们赏析的是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学生朗读8990页第24自然段)

师:怎么样?哪位同学来点评?

生:非常好。

师: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

生:他们的朗读很有感情,读出了人物性格。

师:他们这组意思领略到位,声音响亮。哪组再来试试?

生:“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生:因为汤姆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儿力气,所以“躺在一张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师:你们说出了汤姆的性格特点,再读一读第59自然段,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其他小组跃跃欲试)

生:这部分写出了整个事件中最紧张的部分。

生:我们从贝琪的话中感受到她对光明自由的渴望。从汤姆的话中感受到汤姆的镇定,他在安慰贝琪。

生:我看出汤姆非常有智慧,虽然年纪很小。

生:作者在这段设悬念,引起我们思考“他们能不能走出山洞”等。

师:赏析精彩片段,你们的表现也一样精彩。(学生鼓掌)哪个小组再来试一试?

生:我们选这段读的原因是这段通过语言、外貌、神态生动再现了汤姆、贝琪在洞中遇到的困难,汤姆对贝琪的关怀以及两个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的表现。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正当他转身往回走时……随后便把他们送回了家。”

师:通过朗读发现,有些同学既有激情又有感情。在读的时候,我们会想“汤姆、贝琪会不会走出山洞”“汤姆、贝琪在山洞中会遇到什么呢”等一些问题。要了解人物、了解情节、了解出没出山洞,我们要阅读原著。现在让我们拿起原著,赶快阅读吧!这本原著你们读过没有?可能有些同学读过,可能有些同学没有,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小组讨论解决,一边读一边想,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下面开始阅读原著片段。

(学生边阅读边批注)

师: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汤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勇于探索、有冒险精神。

师:勇于探索、有冒险精神。有没有补充的?

生:聪明活泼。

生:镇定自若。

生:非常顽皮。

生:正直。

师:好,你能不能举出正直的例子?

生:汤姆出庭为彼得作证。

师:(教师朗读选段)这段话描写的人物是谁啊?

生:(齐声)贝琪。

师:这段描写的人物外貌好不好啊?

生:(齐声)好。

生: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的意味。

生:读文后,我觉得作者描写得浪漫有趣,有惊无险。

师:我们要学习这样的描写。可能有一些问题还不能解决。这就需要大家回去阅读原著,感受它的魅力。这里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课件出示)“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我希望同学们不仅要读完这部作品,更要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做一个有修养、有情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