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14.卖火柴的小女孩

1.创作背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64年。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安徒生就是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

2.精彩片段赏析

师:痛苦、无助的小女孩!她实在太孤独,太难过了,她擦燃了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她一共擦燃了几次?(生答:五次。师引导说出分别看到的景象: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那第四次和第五次呢?

生:第四次和第五次擦燃火柴,她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奶奶。

师:饱受苦难的小女孩,当她好不容易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疼爱她的奶奶时,她会怎么呼喊?

生:“奶奶!”(惊喜地)

师:她那么饥寒交迫,这回终于看见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她又会怎样呼喊?

生:“奶奶!”(快乐地)

师:她要驱散内心的恐惧与孤独,该怎么请求奶奶?

生:“啊!请把我带走吧!”(急切地)

师:我听到她的请求里还有哀求,谁再来?

生:“啊!请把我带走吧!”(哀求地)

师:她请求奶奶务必带走她,因为——

生:“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师:此刻她的脸上一定还留着伤心无助的泪花,声音哽咽,谁再来呼喊?(生再读)

师:这个“啊”一定是内心抽泣的声音。那声音里就是哀求。(生通过“啊”的处理读出抽泣的声音。)

师:这哪里是恳求,分明是在哀求,此刻她一定是仰望奶奶,把双手伸过头顶,祈求奶奶——(学生把双手伸向空中再读)

师:尽管如此,火柴还是熄灭了。随火柴一起熄灭的还有——(小女孩的生命之光。)

师:(出示句子:“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如果请你为小女孩的死加上你心中的标点,你会怎么加?

生:可以加上两个感叹号,小女孩在大年夜里死了,没有人关心、同情。

生:我觉得中间可以加上逗号表示没有说完,后面加句号。句号就是故事沉痛的结局,表现了人们的冷漠、无情。

师:生命的戛然而止,如此脆弱,小小的句号就是生命的终结,更是在表明一个残酷的现实,惊醒那些冷漠的人们。

生:我会给它加上逗号和省略号,小女孩会到哪里去呢?生命就这样结束了吗?有一种忧愁的感觉没有诉说完,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掌声)

生:我觉得中间还可以用破折号,这样突出了小女孩是在大年夜死去的,说明了小女孩的凄惨。(生朗读)

师:看来,不仅是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个小小的标点,都会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理解。因你们的创造,我们感受到一个美丽的天使死去,弱小生命定格于大年夜。

赏析:这个教学片段设计精妙。教学中,教师通过一次次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的痛苦。这种体会不是脱离课文语言的空泛的谈论。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一次比一次感觉强烈。对标点符号的探讨,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训练。阅读中需要读者去推断,教师出示了没有标点的句子,就是让学生利用上下文的信息来合理推断。这种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能够尽快进入文本,他们需要调动一切信息,还要动脑筋来想,最后才能得出结论。教师并没有给出唯一答案,可以看到,执教的重点就是加标点的过程,此过程可加深理解,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