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写作背景
八路军战士张思德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1944年9月5如因炭窑崩塌而牺牲。9月8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悼念张思德同志召开大会,毛泽东同志在追悼会上作了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毛主席的演讲正值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阶段,此时阐明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对鼓舞群众斗志,促进人民团结有着特殊的意义。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引用的是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生接答:名人名言);引用的是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让人震撼的——(生接答:名人名言)。所以,毛主席用的第一招就是引经据典。(板书:引用)
师:接下来,毛主席又用了什么方法证明这一观点呢?
生:应该是用对比的方法。
师:对比,怎么比?(板书:对比)
生:“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师:(课件出示语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曾经为人民做过好事的,如果死了,就比泰山还重;但如果只为法西斯卖力,为剥削阶级做事的,死了就比鸿毛还轻。
师:理解正确,还会举例子。读完这段话,我发现,这里其实就讲了一个字,知道是什么字吗?
生:(齐答)死。
师:(出示课件:为人民利益而死)死,什么意思?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能换个词解释吗?
生:(逐一回答)牺牲、就义、献身、捐躯。
师:很好,同样是死,我们把刚才的解释放在这儿(出示课件: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同意吗?
生:不同意。这个死,得用“下地狱、见阎王、命丧黄泉、一命呜呼、送命……”解释。(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些词的感情色彩。)
师:同样一个字,为什么你们却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生:用的地方不同,意义也不同。
生:因为他们死得不同,有好死……
师:有好死,有坏死,是吗?(全场笑。)
生:这两个死,一个表达对法西斯的愤恨、蔑视,一个表达对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的崇敬、爱戴、钦佩。
师:说得多好啊,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同样一个字,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感情。把这种感情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你们自己试试看该怎样读。这句话不好读,别看每个字你都懂,但要读好却不容易。
(生自由练读此句。)
师:好,谁来读?带上不同的温度,带上不同的感情,读读这句话。
生:(读)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读得没有感情。)
师:分析得很好,但没读出味道。你看,这句话中第二个“死”前用的是“去”,“去死”怎么读?
生:应该读得有力,不屑一顾,如秋风扫落叶般。
师:就请你试试,可以加上动作。
(生受到启发,饱含感情,读出憎恨、蔑视,全场热烈鼓掌。)
师:好,干脆利落,痛快过瘾!而这句话中第一个“死”前面用的是——(生发现“而”),“而死”,你能体会到那是怎样的语气吗?
生:庄严深沉,敬佩敬仰。
师:对,那是深深的情,浓浓的爱,我们一起完整地读读这句话。
(生读出了爱与恨,读出了强烈的对比。全场再次鼓掌。)
师:同学们,在毛主席的演讲中,在你们有感情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对比呀,比出了——情感,比出了——轻重,比出了——是非。
赏析:“语词是沉默而孤立的,当它没有进入一定的语言关系中时,它只具备辞典上的抽象意义。而当它处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时,这个词就会被另一些词唤醒,具体的意义开始觉醒。”在对比研读中,深入挖掘“死”的褒贬义,强化“死”的情味感,于是,语感和境感在学生饱含感情的诵读中得到了统一,这实在是本课在文体意识烛照下锤炼学生语感品质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