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1.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李星华,191111月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1920年夏,随全家到北京定居。父亲牺牲后,辍学在家照顾母亲和妹妹。1931年复学。1940年与妹妹一起赴延安。“文化大革命”中郁愤成疾,双目失明,1979年病故,终年68岁。

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曾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传说集》,受到了国内外民间文学工作者的好评。

2.精彩片段赏析

师:“可怕的一天”指哪一天?

生:指的是46日那一天。

师:“果然”怎么解释?在文中指什么?

生: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生:本文指父亲想到了事情的结果。

师: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敌人语言的句子。

(学生读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不要放走一个!”

生:“你认识他吗?”

生:“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现了敌人的凶残。

师:找出描写敌人动作的词句,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力。

生:拿着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指着”说明了敌人的残暴。

生:“夺下了父亲的手枪”也说明了敌人的凶残。

师:作者将李大钊与敌人在神情、动作方面进行了对比,可以表现出什么呢?

生:借军阀心虚、凶恶的一面反衬出李大钊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品质。

师:面对凶残的敌人,“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生:惊恐、害怕、瞪、剧烈地跳动。

师:面对惊恐害怕的“我”,父亲说了什么?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学生读句子:语气要平稳,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沉着冷静。)

师:文中的哪个词还能表现父亲的沉着冷静?

生:“不慌不忙”体现了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气概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板书:不慌不忙)

师:“我”的惊恐害怕,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正面描写了父亲的沉着冷静。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敌人的凶残和“我”的恐惧,目的又是什么呢?

生:从反面和侧面衬托父亲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高大形象。

(板书:临危不惧)

师:这时的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父亲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就这样,残暴的匪徒把父亲和“我”都带走了。

赏析:对比描写的手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人物的品质。这一环节的设计,把“我”的惊恐,父亲的沉着冷静,敌人的凶残,父亲的平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

师:显然,父亲受到了敌人的严刑拷打。看到这些,“我们”的感受如何?

生:“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生:母亲哭了,妹妹也哭了。

师:但是面对“我们”的哭喊声,父亲没有对“我们”说一句话。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学生读句子。)

师:父亲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父亲的表情是安定沉着的。

(板书:安定沉着)

师:伟大的力量指什么?在文中画出来。

生: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师:父亲正是因为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不因亲人的哭喊声而忧伤。相反,他用坚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亲人化悲痛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