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作背景
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写于1922年3月28日。当时正值“五四”落潮期,作者看到许多青年在日常生活中崇尚过去,忧虑着将来,将本应现在做的事情都丢掉了,徒增烦恼和悔恨,于是有感而发,写下此文,意在阐明韶华易逝,青春难再,年轻人必须珍惜光阴,万勿使其错过。他认为:“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每一刹那在持续的时间里,有它相当的位置。”因此,他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下深深的脚印”。全文在淡淡的哀愁中透出作者心灵不平的低诉,倾吐自己对时日匆匆这一瞬间的感受,流露出一种由于倥偬时日而勾起的如“游丝”般惆怅的情绪,反映了“五四”落潮期知识青年的普遍心理。
2.精彩片段赏析
师: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都认识了吗?
生:认识了。
师:(板书:悤)认识吗?
生:不认识。
师:一般人都不认识。(众生笑)这是一个古体形声字,读cōnɡ,“悤”的本义是“窗”,古时候的窗有一个一个的小格子。“悤”表示一个人的心情就像窗子上的小格子一样多,一样乱,有心神不定、匆忙的意思。
师:(板书:怱)念什么?
生:cōnɡ。
师:聪明!这两个都是“匆”的古体字,(板书:匆)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表示“急促”的意思。
师:(板书:匆匆)读一读,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个叠词。
师:对!这是一个叠词。
生:很急促的意思。
师:“匆”表示急促,“匆匆”是非常急促。意思有差别,读的时候节奏也不一样。
生:(齐读)匆匆。
师:我们汉语当中有很多叠词,读起来非常优美,很有节奏感。课文中有吗?
生:头涔涔、泪潸潸。
师:“涔涔”和“潸潸”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涔涔”是汗流不止的样子;“潸潸”是流泪不止的样子。
师:如果我说“头上流汗,眼里流泪”,美吗?
生:不美。
师:“头涔涔,泪潸潸”,美吗?
生:美!
师:那是因为有了节奏感。还有其他叠词吗?
生:“斜斜”,还有“茫茫然”。
师:如果我说“斜的太阳”,美吗?(生齐答:不美。)“斜斜的太阳”呢?(生齐答:美。)
生:还有“赤裸裸”。
师:“赤裸”优雅吗?(生大笑)“赤裸裸”呢?(生又笑)“裸”也要“裸”得优雅一点儿。还有其他叠词吗?
生:轻轻悄悄。
师:你念得不够“轻”,不够“悄”。
生:(轻柔地读)轻轻悄悄。
师:太阳挪移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让人仿佛看到了他的——
生:样子、姿态。
师:仿佛听到他挪移的——
生:声音。
师:把“姿态、声音”两个词写下来。你看,叠词不但让我们看到太阳挪移的姿态,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他挪移的脚步声。还有其他叠词吗?
生:伶伶俐俐。
生:还有个“白白”。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师:不用叠词的话怎么说?
生:为什么偏要白走这一遭啊?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感情不一样。
师: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意思是这一遭走得——
生:太不甘心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来。
师:强烈的自责、愧疚、后悔。你看,叠词美吗?
生:美!
师:美在它的姿态,美在它的声音,美在它的情感。这篇文章运用了许多叠词,朗读时有节奏感。这节奏感是要在朗读中去体会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文,自己朗读吧!
赏析:《匆匆》一文,五百多字,却多处出现了叠词。教师独具慧眼,关注到了这些叠词中隐含着的声、形、意、情。在朗读、对话中,“轻轻悄悄地”“伶伶俐俐地”揭开了叠词的面纱,让学生体会到叠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别样韵味。《匆匆》这篇经典散文,淡雅中让人回味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语言魅力、获得语言和精神的双重收获的同时,抓住了“叠词”的美让学生体会、品味。教师还借用“匆”这个字的古体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通过“匆匆”和“匆”的朗读比较,发现叠词的节奏美。然后由此踏上叠词之美的探寻之路,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更多的叠词,例如:头涔涔、泪潸潸、斜斜的、赤裸裸……并且,每探寻一处叠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美。例如,“斜斜的”太阳是姿态的美,“轻轻悄悄”是声音的美,“白白的”是情感的叹息之美。教师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四两拨千斤,看似随意的朗读指点,却让学生对叠词有了深刻的感受。语文教学,就是在文本中寻找散落其中的珍珠,放大了让学生欣赏、让学生眼前一亮。那么,这篇文章的语言之美就打开了一个缺口,学生由此可以探寻整个语言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