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晏子|摩肩接踵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晏婴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晏子春秋》是记载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
晏婴善谏的特点早已被人称道,晏婴在劝谏君王时往往不是直接的强谏而是委婉的曲谏或诱谏,善用比喻迂回论证,令人折服。从中显示了他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高度智慧。他的语言也极有特色,或锋芒毕露,或非常含蓄;或严肃庄重,或滑稽幽默。他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采取不同的劝谏方式,取得最佳的效果。
晏子对礼很重视,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
【摩肩接踵】
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摩:摩擦。踵:脚后跟。接:碰。作谓语、定语、状语;联合式。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
近义词:人山人海、接踵比肩、人头攒动。
例句:《走进周庄》“小心踏上拱桥,周庄顿时立在面前:街楼古屋参差着,逶迤着,摩肩接踵地向你涌来,倒显得桥下的水流淌得如静止一般。
“摩肩接踵”与“熙来攘往”有别:摩肩接踵偏重“拥挤”,只用于人,不用于物;“熙来攘往”偏重在“往来的杂乱喧闹”,多用于人,也用于物。
综合拓展:
【关于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十大外交家】
晏子
春秋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灵公,庄公、景公三帝,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武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出使匈奴。不料,苏武受到匈奴内乱牵连被扣,被要求臣服单于。匈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都被严辞拒绝。匈奴用酷刑也没能使他屈服。最后让他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后来,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昭帝派使臣把苏武接回。
张骞
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他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无花果,鸵鸟等。
班超
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班超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永元十四年八月被拜为射声校尉。
长孙晟
隋朝著名军事将领。一生中,同突厥交往达20余年,虽未指挥过大的作战,但凭其出众的谋略,为分化瓦解突厥,保持隋北境安宁,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一个强大的突厥帝国,从根本上就是毁于长孙晟之手。
玄奘
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于640年和亲吐蕃,传说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贞观十五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等身十二岁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在之后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没再发生战争。
王玄策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作为正使出使印度。未至,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立,发兵拒唐使入境。玄策从骑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人,与其他西域国拨兵共助玄策,俘阿罗那顺而归。高宗显庆三年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到达婆栗阇国,访问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
鉴真
鉴真不仅为日本带去了佛经,还促进了中国文化向日本的流传。在佛教、医药、书法等方面,鉴真对于日本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先后经历5次渡海失败、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公元753年东渡日本,掀开了日本佛教史中崭新的一页,他的事迹在日本无人不晓。
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开始,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