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浦歌》|粟
【李白】
诗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静夜思》等。
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歌曲《李白》
李荣浩创作新专辑《模特》的主打歌《李白》,是他在音乐中旁观这个世界,以淡淡的自嘲意味去表达,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似亲切,实则疏离的普遍现象。也希望人们在听到《李白》这首歌的时候,能够不用在乎外界的评价眼光,用直觉和本心去生活,率性自由而不被世俗所束缚
《李白》
演唱:李荣浩
大部分人要我学习去看 世俗的眼光
我认真学习了世俗眼光 世俗到天亮
一部外国电影没听懂一句话
看完结局才是笑话
你看我多乖多聪明多么听话 多奸诈
喝了几大碗米酒再离开是为了模仿
一出门不小心吐的那幅是谁的书画
你一天一口一个 亲爱的对方
多么不流行的模样
都应该练练书法再出门闯荡
才会有人热情买账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几百年前做的好坏 没那么多人猜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 逗逗女孩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 被那么多人崇拜
要是能重来
喝了几大碗米酒再离开是为了模仿
一出门不小心吐的那幅是谁的书画
你一天一口一个 亲爱的对方
多么不流行的模样
都应该练练书法再出门闯荡
才会有人热情买账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几百年前做的好坏 没那么多人猜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 逗逗女孩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 被那么多人崇拜
要是能重来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几百年前做的好坏 没那么多人猜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 逗逗女孩
要是能重来 我要选李白
创作也能到那么高端 被那么多人崇拜
要是能重来
【《秋浦歌》】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在这十年中,李白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是曾和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第十四首诗,是一首正面描写和歌颂冶炼工人的诗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因而极为可贵。该诗揭示出劳动者的内心世界,他们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情操,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赞美歌颂之情。
【粟】
粟:俗称小米,中国古称“稷”。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故名。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粟适合在干旱而缺乏灌溉的地区生长。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西方语言一般对粟、黍、御谷和其他一些粒小的杂粮有统称,非农业专家一般不分,如英语均称“millet”。现在人们也用小米做早点,稀饭。
综合拓展:
【关于描写劳动的古诗词】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好书推荐】
《多收了三五斗》
《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先生的短篇小说。从河埠头的万盛米行粜米到街上购物,不同的处所,不同的场景,讲述了旧中国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小说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江南一群农民忍痛亏本粜米,在丰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惨的厄运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旧中国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预示着农民必将走上反抗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