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3 角度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

 王安石|飞来峰|西林寺

【王安石】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后世评价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张芸叟:王介甫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飞来峰】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射旭洞等。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卧虎,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据前人记载,飞来峰过去有72洞,但因年代久远,多数已湮没。仅存的几个洞,大都集中在飞来峰东南一侧。

飞来峰面朝灵隐寺的山坡上,遍布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为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堪与重庆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石刻有西方三圣像(五代)、卢舍那佛会浮雕(北宋)、布袋和尚(南宋)、男相观音(元代),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是飞来峰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为宋代造像艺术的代表作。

关于飞来峰名称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相传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将停落在寺前的村庄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又是寻大家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就冲进一户娶亲的人家,背起新娘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而来,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救大家,于是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二是,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西林寺】

江西九江庐山西林寺,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建于东晋太和二年(公元366年),为庐山北山第一寺。

庙中,原有一幅墙壁,苏轼来游,看到壁前前人题诗甚多,顿时兴起,索笔著名的《题西林壁》,传为千古佳诗。初是沙门竺昙结庵草舍,死后慧永继承师业。到晋太元二年江州刺史陶范为之立庙,命名为西林寺。东晋高僧慧远在此主持30年。西林寺自晋至唐一直鼎盛,于公元731年由唐玄宗敕令重修。元为兵焚,明修又毁,此后长期不复。现寺,佛像高大,规模不亚当初,别致庄严。

西林寺后的西林塔,亦称千佛塔,砖浮屠。唐玄宗敕建。明王鸣玉重修。清道光年间塔顶曾裂开,至咸丰年间又自行愈合。塔高七层,呈六角形,各面均有佛龛。底层南北开门,正门向南。塔身向南每层门顶上皆有题额,底层至七层分别为千佛塔、羽室才、金刚、灵就来、无上法、聪雨花、无明藏。塔为空心塔,外状崔巍,高耸峭立,为西林寺的标志。

 

 

 

 

综合拓展:

关于富含哲理的古诗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