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4 古诗两首

一、 综合拓展:

关于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
.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
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
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
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
.心中的佛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有一次两人相对坐下看着对方,苏东坡问佛印,“你看到了什么?”佛印回答说看到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苏东坡回答说看到了牛粪。当他得意洋洋的回到家中,并把这事告诉苏小妹,满心以为这是他与佛印和尚暗中较量的一次辉煌的胜利,没想到苏小妹听了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东坡不解,苏小妹解释道: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心中……

【好书推荐】

《苏东坡传》

1.作品梗概: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2.推荐理由: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传达给我的不仅是他冠绝文坛的才华,更有他不管自己境遇如何都心怀天下的心,最让人振奋的是他豁达的人生观,给我无尽的正能量。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若问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二、类文拓展(作文范例)

(一)我眼中的苏东坡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记

夏天的西湖,忽而阴,忽而晴,忽而风,忽而雨。千姿百态,分外迷人。多少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不为这儿的美丽景色所陶醉,谱写了一首首千古绝唱。苏轼,也是其中之一。他的那首《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更是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好似也经历了那场来去匆匆的狂风暴雨。

苏轼35岁的那年夏天,他因工作调动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登上西湖旁的那座可以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望湖楼,倒满美酒,一边欣赏优美的景色,一边轻啜美酒。正悠然自得,陶醉其中。忽然感觉空气变得沉闷,抬头远眺,只见对面的天空像被谁打翻了一瓶墨汁,顷刻间,乌云翻滚起来。远处的山依稀可辨,当乌云还未完全遮盖住山时,豆大的雨点就纷纷下落,到处乱蹦,犹如白珍珠般的跳进船里,水面上溅起朵朵水花。此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袭来,瞬间天清云散。

诗人再次俯视西湖,西湖明亮透澈,水天一色,如天空般辽阔。雨景很平常,但它在苏轼的笔下,就写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从这首诗中,你不难体会到苏轼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所以,时隔十五年,苏轼已日五十多的老人了,华发已生,重游西湖,又恰巧碰上了一场大雨,在那一刻,往日诗中的意境一一重现,于是特意提笔,写下“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如今,时隔百年。每当我们漫步于西湖,当雨点洒落湖中,你是否会想起那伟大的苏东坡,可曾想起那跳跃于诗人心上的白珍珠。

        (二)与苏轼相遇

   
假如有时间隧道,让我与
苏轼相遇,我愿意选择——在秋天。
                                                            
——题记
   
日落西山,暮色苍茫,秋风卷来丝丝凉意,在空气中肆意蔓延。我站在他必经的城门外,看城楼的轮廓一点点稀释在秋色寒霜中。遥望远处,古道西头,一个身影在踽踽独行,蹒跚的脚步踏过一地的落叶。在他身后,每一片叶子都记叙着他的人生坎坷和精彩篇章。
   
他走近了,面庞逐渐清晰,神情疲惫而目光炯炯,飘拂在秋风中的是那花白凌乱的胡须。我镇静的等待,等待他的发问。
   
“你为何选择在秋天与我相遇?”
   
“四季轮回,秋天是个最为特别的季节,越过了夏的繁华,面对冬的临近而不由的彷徨,所以秋天是再好不过的沉思季节,总结过往的点滴,树立超越冬天的信心。好比短暂人生前依青年,后傍老年,人于是不惑而知天命,许多意外的收获才会呈现在眼前……”
   
“说得好!”
微捋胡须,含笑点头眉宇间却凝聚一股散之不去的哀愁,“这么说,我应该高兴我步入了人生之秋了,然而我一向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却总是居无定所,瓢泊四方,命运究竟给了我一个怎样的位置?”
   
我笑了,作为古人,哪能比拟今人的思想,放眼现代,大学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采飞扬,早就是名作家了,何必担忧仕途不顺?
   
“一旦被牵入政坛,卷入这浑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难以立足。隐退避世固然是一妙法,在文人身上屡见不鲜,难得你空怀一身抱负,却仕途不顺,佩服的是在这辗转漂泊中,你仍葆有一颗清澈豪迈的心,在
中秋之夜诵‘明月几时有’,赤壁之畔‘遥想公瑾当年’,密州之林‘老夫聊发少年狂’。用现代眼光看,你的生活是充实而深刻。更佩服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江上清风,这又是怎样的心境。看来,你并没有缺憾,词人和散文家的行列中,不是有你显著的位置吗?”
   
天边隐有晚归的孤雁,落叶依旧一片片地飘卷在空中,做最后飞翔的美丽,寂静夜幕中的一切拨动了我的心。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纵使不够完美。我又该如何做到深沉地面对人生,面对苏轼的困惑呢?
   
而苏轼则不停地捋着胡须,微锁眉头,半晌,只见他仰起头,眉头舒展了许多:“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我抬头,夜色渐浓,头顶是广阔的苍穹,那般深邃,高不可测。天幕上,星河浩瀚,偶有流星闪电般划过。我豁然开朗,面对无垠宇宙,人又是怎样的渺小!何必困惑人生的坎坷失意,天空会告诉你一切。
   
意犹未尽地收回目光,与苏轼对视。从他的双眸中,我又读出了一份悠远的自信。这就是心灵的沟通,超越时空,纵横千古,今人与古人之约,原是如此简单而不凡。我们不约而同地
仰天大笑,笑声穿破夜空,惊起夜鸟无数。

            (三)苏轼,我读懂了你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苏轼,我读懂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