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0 谈礼貌

 一、综合拓展:

【关于读书的一些名诗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好书推荐】

《礼记》

1.作品梗概:《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2.推荐理由:《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二、类文拓展:

(一)谈礼貌

季羡林

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殊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构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二)喝完咖啡,摇摇杯子

黄培昭

   阿曼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它的居民注重礼节,待人接物、迎来送往都有固定的套数,从喝咖啡这等小事上就能窥见一斑。 

   阿曼人管咖啡叫“喀赫瓦”,喜欢在咖啡里加豆蔻等香料。他们的咖啡呈浓黑色,含有类似中药的苦味,与西方醇香的咖啡有所不同。 

   记者到马斯喀特不久,有一次被热情豪放的阿曼人请去做客。一通大饼烤肉之后,已是心有余而肚不济了,望着满桌的各色吃食,只有徒唤奈何。偏偏,阿曼人在待客接近尾声时,还有邀请客人喝咖啡的习俗。客人若不喝,通常会引起主人的误解,还以为你对他的招待有什么看法呢。 

   于是记者在主人连声的相劝中接过滚烫的咖啡,虽面有难色,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一点点勉强喝起来。好容易喝完一杯,持壶立在一边的侍者说时迟那时快,又要给记者斟上一杯。“够了,够了,谢谢谢谢!”记者连忙阻止,但侍者满脸疑惑地望着记者,不解地反问道:“够了?真的不要了吗?”见记者重重地点了点头,侍者才问:“那你为什么不摇晃杯子?”“摇晃杯子?”记者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目睹了这一切的主人,早在一旁笑弯了腰,他接过话茬说:“看来你还不知道阿曼人喝咖啡的规矩呢,喝完后,侍者不像其它国家那样问你还要不要,而是盯着你的手看,你要是不想再喝,就手举杯子,当着侍者的面,把杯子在空中摇晃几下,侍者见状就不会再给你添加了。你若无动于衷,把喝空的杯子随手丢在一旁,他就会一杯一杯不停地给你满上。还有,你如果只对他说„不喝了,谢谢‟一类的话,他多半会理解成你是在客气,通常仍会坚持给你续加。记住,在阿曼,只有晃动杯子,才表示你真的喝够了,不再要了!” 

   原来如此!记者在此后的活动中留意观察,果然见阿曼人都很自然地在喝了一两杯咖啡之后,把手中的杯子在空中潇洒地摇摇,这仿佛成了阿曼人独特的风景,上起王室成员,下到黎民百姓,莫有外者。 

   阿曼人钟爱咖啡,大街小巷布满了咖啡店,他们对咖啡的研磨、勾兑和调制都有自己的一套。在阿曼大小城市的街心花园或广场上,都树立着巨大的茶壶、咖啡壶雕塑,体现出阿曼殷勤好客的社会风尚。可以说,咖啡袅袅的味道里,飘荡着阿曼浓郁的文化气息;杯子的一摇一晃之间,阿曼人特有的文化传统尽显无遗。 

(三)论礼貌

培根

    只有内在品格确实很高的人,才可以不计较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深入观察人生会看出,获得赞扬之道犹如经营致富之道,正像一句俗话所说:“薄利才能多销。”同样,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小节更易为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因此,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

    其实要习得优美的举止,只要做到细心就可以。因为人只要不粗忽,他就自然会乐于观察和模仿别人的优点。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现过于做作,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为举止言谈优美本身就包括自然和纯真。有的人举止言谈好像在作曲,其中的每一个音节都仔细推敲过。但这种明察秋毫的人,却可能不见舆薪。也有人举止粗放不拘礼仪,这种不自重的结果是别人也放弃对他的尊重。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要善于找到一种分寸,使之既直爽又不失礼。这是最好又是最难的。

    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这样会倍受敬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性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时候,不要忘记略示还有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你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就不要过于计较形式。否则将如所罗门所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举止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有余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行动才能自如。

(四)礼仪的温度

    有记者拍了京港两地小学开学第一天的场景。
   
北京那个小学有 “学生进校时须向老师问好”的礼仪要求。
   
在挂着“热烈欢迎新同学”横幅的校门口,两个老师和四个戴着“值日”袖章的高年级学生正在执行“行礼仪”的任务:每当有教师进校,四个“红领巾”便举手敬礼齐声高呼“老师早”。同样,学生们进校时也须向立于校门口的两位老师敬礼问好。
   
新学生们怀着忐忑陆续由家长送到陌生的校门口。不能再送了,那个背着崭新书包的小女孩勇敢地招呼:“爸爸再见!妈妈再见!”然后一头向校内跑去……
   
立即,她被一位老师挡住:“谁叫你往里面冲的?”小女孩不知所措,害怕地望着严厉的老师,又回头向爸爸妈妈求援。爸爸忙赶来打探情况,老师责问:“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有礼貌?”爸爸猛然醒悟:“快叫老师早!”“老师早!”女孩怯生生地说完这句“问候”便哭了。
   
香港的那个小女孩也由爸爸妈妈送到校门口。咦?怎么这里就像一个卡通的动物世界?在欢快的乐声中,一头大象正甩着长鼻子与一群青蛙在跳迪斯科。这时,一个大青蛙晃着脑袋一蹦一蹦地向小女孩蹦来,小女孩情不自禁地模仿大青蛙并跟着她朝前跳跃……舞蹈中,几经努力,她们终于一起抱住了大象的鼻子——就这样,小女孩快乐的校园生活开始了。
  
大象由校长扮演,青蛙们由老师扮演,师生们在此不用“问候”地认识了。
  
“礼仪”的解释是“礼节和仪式”。不过,就算你掌握了所有的“礼”和“仪”,你也不一定能受人欢迎,就像北京那位老师不受小女孩欢迎一样。礼仪的“形式”背后有着“礼仪之邦”的文化内涵,这就是孔子的“仁者爱人”。没有仁爱,没有仁慈,没有仁厚,冷冰冰的“礼仪”外壳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