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拓展:
【载人飞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
◎神舟一号1999年11月20日第一次测试飞行,成功实现天地往返。
◎神舟二号2001年01月09日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对工程各系统从发射到运行、返回、留轨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检验各技术方案的正确性与匹配性,取得与载人飞行有关的科学数据和实验数据。
◎神舟三号2002年03月25日飞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统冗余、飞船应急救生、自主应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这次任务载有模拟宇航员。
◎神舟四号2002年12月29日无人状态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确保宇航员绝对安全,进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飞船、测控系统的可靠性。
◎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杨利伟,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号2005年10月12日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七号2008年09月25日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神舟八号2011年11月01日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下午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神舟十号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好书推荐】
《昆虫记》
1.作品梗概:《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2.推荐理由:《昆虫记》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它熔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将昆虫世界化做供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被达尔文誉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的法布尔以人性观照虫性,书中描写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而且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二、类文拓展:
(一)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宇航员的太空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像行走、睡觉、吃饭、游泳这些在地面上都很普通的事,在太空就变得奇妙和艰难起来。
宇航员是生活在智能化的密封舱里的,舱内可以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气压以及空气成分,可以使空气不断地流动,而且还能将废气、废水等重新处理。以“和平号”空间站的密封舱为例,舱内有足够的生活必需品,有文娱、体育设施,还有一小块无土栽培场所,可以种植花草、蔬菜等。舱壁上装饰的天花板和地板,使宇航员感到在这里与在地面上一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分。舱壁上热闹的街景照片和视野广阔的风景画,使宇航员感觉仿佛就生活在自己的家乡。另外,通过广播、电视通信设备,宇航员可以收看地面上的电视,可以与地面中心及家人通话、见面,甚至联欢。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是千姿百态的,地板、天花板、舱壁上都可以走。由于没有重力,他们在太空宛若漂浮于水中的鱼,稍微一用力,就会游来游去。这时人不会往前行,而是会滚起来,前滚翻,后滚翻,翻一串跟头,要想向前走,必须有一个支撑点加上外力。宇航员穿的是一种特制的太空鞋,鞋底可以连在地板的三角空格上,走起来可以固定人的身体。大多数的宇航员都喜欢飞起来走路,既安全又潇洒。
在太空,宇航员什么地方都可以睡,飘在空中可以睡,靠着舱壁可以睡,绑在床上也可以睡。但是宇航员一般都睡不好觉,原因有多种:第一是人体生物钟被打乱了。在地球上,一个昼夜二十四小时,但在太空,一个昼夜只有九十分钟,而宇航员仍保持着在地面上的生活规律。为了不使快速的昼夜交替影响宇航员的睡眠,他们睡觉时须戴上眼罩,或用灯光强弱来模拟地面上的昼夜变化。第二是仪器设备工作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为此,宇航员在睡眠时必须戴隔音帽,地面上也要停止与宇航员的无线电联系。他们采取轮流工作制,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宇航员的睡眠。第三是宇航员处于失重环境。飘浮式的睡觉常常使他们感到恐惧,因为身子底下空荡荡的,没有支撑,犹如掉入万丈深渊。飞船速度变化或震动时,飘着睡觉还容易发生事故。因此,宇航员把睡袋固定在床上或舱壁上,他们钻进睡袋内,拉上拉锁,并系住腰部,这样就可以消除飘飘然的下坠感了。
没有了大气层这个屏障,在太空看星星,个个明亮清晰,不再有星星的闪烁。看日出时,可看到太阳发出的白光,看到它准确的位置。看月亮更有趣:白天,月亮呈浅浅的蓝色,非常漂亮;夜间,月亮看上去比在地球上亮得多,仿佛是自己发出的光。
然而,宇航员最喜欢看的是地球——人类的故乡。从太空看地球,地球美丽极了!白天,地球大部分是浅蓝色的,只有中国的青藏高原地带为一片绿色,阿拉伯大沙漠呈现一种褐色,撒哈拉大沙漠又是另一种褐色。
从太空看去,喜马拉雅山清晰可见,甚至分得出哪里是森林、湖泊,哪里是平原、溪流;伊朗的卡维尔盐渍大沙漠,褐色与白色的大旋涡簇拥着红色的圆盘肆意翻腾;巴哈马群岛像绿玉一般闪闪发光。
宇航员描绘的地球确实很美。这是人在地球外俯瞰自己的家乡,其中一定蕴涵了他们的情感。是啊,谁不说自己的家乡美呢?
(二)杨利伟的成长故事
姐姐说:弟弟有股执着的韧性。刻苦学习,生活俭朴,这是杨利伟留给姐姐杨丽君的整体印象。
说起弟弟,杨丽君笑着侃侃而谈:“利伟上学时肯学习,很有韧性,小时候深得爸妈的喜欢,邻居们也常常夸他。”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杨利伟上初三那年的一件事。那天放学回家,杨利伟手里拿着几张卷子,一声不吭地径直进了自己的小屋。杨丽君见了,觉得弟弟不对劲,便追进屋里问其原因。原来杨利伟数学考试一道几何难题没做出来,丢了12分,心里很不好受。于是杨丽君劝道:“不就一道题嘛,下次认真就行了,先吃饭吧。”杨利伟却说:“这次难题没做出来,下次再有难题咋办呢?”说完,饭也不吃,就伏在桌上埋头演算起来。杨丽君知道弟弟决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再劝也没用,只好笑着退出了屋里。1个多小时后,杨利伟终于把这道几何题解了出来,仿佛打了一场胜仗,脸上一扫刚才的愁容,露出了笑意。姐姐看到,杨利伟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弟弟说:哥哥是生活中的老师。
32岁的杨俊伟显得比哥哥杨利伟瘦弱。说起哥哥,杨俊伟有一份难以平静的激动。他说哥哥是他生活中的老师,总是以行动教育自己,他很敬佩哥哥。其中,儿时的两件小事,杨俊伟至今记忆犹新。
那时杨俊伟上小学一年级,他刚刚加入少先队不久,崭新的红领巾系在脖子上。一天,正在操场玩耍的杨俊伟不慎摔倒,膝盖上立刻流出很多血来。俊伟也不知怎样才好,随手扯下红领巾包扎住伤口。晚上放学回家,红领巾仍然绑在小俊伟的腿上。杨利伟看见了,忙帮弟弟把红领巾解开,拿出土霉素敷在伤口上,一边敷一边对弟弟说:“你能系上红领巾多光荣啊!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我们应该爱护它才对啊!”随后又和杨俊伟一起把红领巾洗得干干净净。
杨俊伟说哥哥教给了自己很多做人的道理,这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即使现在自已成人上班了,哥哥仍不时在电话中嘱咐他要注意学习、多看报纸,争做知识型的国家工作人员。
(三)当航天科技应用于生活
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把目光投向航天科技的时候,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要花多少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为什么不把钱花到其他地方?
实际上,航天科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根据美国航天局的一份名单,太空探索所取得的成果中共有700多项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航天科技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令人瞩目:激光血管造影术、新一代心脏起搏器、红外线温度计、热感应视频仪(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确定人体内的病变情况)、血液分析仪等。现在,世界各大医院都设有重症监护病房,这是航天科技最重要的应用之一。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各种设备,本世纪60年代时是用采监测在太空遨游的宇航员的身体状况的。
航天科技中的技术革命更是我们今天不可或缺的。便携式电脑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当年实施登月计划时,需要一种体积小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来监控太空旅行,便携式电脑的雏形就此诞生。或许,即使人类不努力登上月球,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高科技也会得到发展,但发展速度要比现在慢很多。尽管美国和其他国家为发展航天科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由此引发的电脑技术的高度发达足以回报投入的成本。
虽然航天科技中许多新技术的最初目标并不是为了在地球上应用,但它们最后都成为了造福于人类的手段。例如研究人类暴露在强辐射条件下的后果,寻找避免辐射对宇航员的血液造成危害的方法,使人们找到了治疗白血病、贫血等血液疾病的手段。
航天科技带给全世界人们的知识是丰富的,影响是深远的,把航天科技转化为可实施的工业生产力,转化为可以商用民用的技术,应该是人类共同努力的目标。
(四)进入太空第一人
过去,曾经有人断言:人类永远不可能在太空生存。因为太空没有空气。尽管携带空气对现代人来说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宇宙旅行不同于登山或潜水这样短期的行为,他们的旅程可能长达几个月或更久。当进行这种长途旅行时,他们不是制造新鲜的氧气,而是要反复利用自己携带的氧气。还有太空中所有的东西都会失重,人无法站立,必须把自己牢牢地固定住,连吃饭也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飘浮在船舱中的物品,有可能把一台仪器毁坏掉,那是相当危险的。更何况太空中的环境与地球上完全不同,黑漆漆的宇宙茫茫无际,像个无底的深渊,宝石似的星星镶嵌在黑色的天幕上,四周是死一般的沉寂,毫无声息。
人类真的不能到太空去吗?不!第一个用亲身实践回答这一问题的人就是尤里·加加林。
加加林于1934年3月9日出生于前苏联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他的父亲是个木匠,母亲是一位善良的村妇。加加林小的时候,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一度占领了他的家乡。村子里稍大一点的孩子都被德军抓往德国做苦活去了,由于加加林太小,才幸免于难。在战争期间,他经常挨饿。有时饿得睡不着觉,母亲就向他讲述一些美丽的故事哄他入睡,而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天上仙境的传说。加加林常常望着布满星星的夜空发呆,“那上面到底有些什么?我长大了一定要到星星上去看看。”
前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后,加加林有条件上学了。他聪明好学,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很快被送到一所专门学校学习。在那所学校里,他将被培养成一个科技工作者。但是,年轻的加加林却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飞行员。于是,他报名参加了萨拉托夫航空俱乐部,经过文化知识和体能测试,他被录取了。
加加林确实具备飞行员所需要的性格,他冷静、沉着、敏捷、果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表现非常出色。
1959年,前苏联根据科罗廖夫的建议,决定在空军飞行员中征召第一批宇航员。这个消息使加加林激动不已,小时候的愿望又浮现在脑际,他从心底里发出一个声音:“我一定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宇航员。”加加林立即向空军指挥部递交了申请报告,并接受了严格的选择。在一连几天的检查中,他每天都必须回答科学家、医生和军官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最优秀的年轻人才有可能被选上,而考官们对加加林感到十分满意。他终于成为第一批6名宇航员中的一个。
成为一个宇航员是荣幸的,但更是艰苦和危险的。
这个职业具有最大的冒险性和挑战性。宇航员既是优秀的飞行员,又是出色的科学家。他们必须具有顽强的意志,健壮的体魄,丰富的知识和优秀的品德。就连飞行前的训练都异常艰苦,令常人所不能忍受。
加加林经常被带到一个绝音室里。这是一间具有良好隔音系统的小房子,一点声音都别想从室外钻进来。绝音室里只有一张办公桌,桌子上放着一个仪表盘,旁边放着一张沙发床,一个装食品的冰箱,帘布后面是厕所。在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加加林要独自生活一段时间。乍看起来,这种考验并不太难。但是,加加林所要承受的不是几小时或一两天的寂寞,而是10天,或更长的时间。加加林一次又一次经受着孤独的考验,从来没有烦躁过。
为了克服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对失重和高温的不适应,加加林还被带入滚筒内和“蒸箱”中进行训练。滚筒内有一张固定的坐椅,宇航员就坐在上面。训练的时候,滚筒根据教官命令迅速地旋转起来,滚筒旋转得越快,加加林就越感到自己在飞速旋转,开始的一段时间,他感到头晕目眩,五脏六腑如同翻江倒海般地折腾,全身肌肉紧缩。每次从滚筒里出来,他都大汗淋漓,脸色苍白。后来,经过反复艰苦的训练,他终于可以轻松自如地在滚筒中保持平衡了。
如果说坐滚筒的滋味不好受,那么宇航员进入被称之为“蒸箱”的人工控温室里训练则更加难熬了。一天,加加林来到“蒸箱”进行测试。起初,那“蒸箱”里像春天般的温暖,加加林还没来得及高兴,温度就开始急剧上升。40℃、50℃……他剧烈地喘息着,胸口仿佛压了块巨大的石头,汗水大滴大滴地从头发上、眼皮上滚落下来,全身的衣服都湿透了。70℃、80℃……加加林的双眼被汗水模糊了,耳朵被炙得疼痛难忍,鼻腔和口腔里的黏液都已全部蒸发了,但他一分钟一分钟地挺着,绝不发出要求停止测试的信号。最后,他总算打破了在高温下忍耐100多分钟的纪录,才艰难而骄傲地走出了人工控温室。
加加林在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的精神,深受人们的敬佩。同时,他的反应机敏,记忆力和鉴别力都非常出色。几经筛选,他终于从第一批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担当起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的宇航员的重任。
在发射的前一天,科罗廖夫在发射场和加加林会面。他说:“也许,从太空往下看,我们的地球是很美的。……您真是个幸运儿,将从那么高的地方观察地球。但是,发射和飞行不会很轻松,既要经受超重,又要经受失重的考验,还可能遇到我们未能预料的东西……在明天的飞行中有冒险的成分。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不过,你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将竭尽智慧,全力援助你。”“谢谢!谢谢!”加加林紧紧握住科罗廖夫的手,眼睛湿润了。
1961年4月12日清晨,汽车载着加加林沿着“英雄大道”直奔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位于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此时此刻,加加林的体温不能升高半度,脉搏不能多跳5次,否则就要由另一位同样受过充分训练的人代替他,加加林真不愧是一位冷静沉着、坚毅勇敢的宇航员。
两小时之后,加加林被固定在“东方1号”宇宙飞船的座舱里。这是一个直径2米多的球形座舱,座舱只能乘坐一名宇航员,它有3个观测窗口,配有各种仪器仪表和一台电视摄像机。宇航员的座椅是弹射式的,可以在发生意外险情时弹射脱险,也可以在降落时弹射出飞船。
莫斯科时间9时7分,总功率为2000万马力的6台发动机发出轰鸣,“东方1号”离开发射台徐徐升起,宇宙航行开始了。
加加林在飞船中,起初感觉巨大的飞船很慢很慢地离开了发射装置,但很快就觉得超重在增强。他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沉重地压迫着整个身体,就连手脚稍微动弹一下都十分困难。9分钟以后,飞船顺利地进入绕地球轨道,加加林顿时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妙感觉,他知道这时已经进入失重状态。这对于地球上的人们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他是第一个品尝失重之“蟹”的人。忽然间,一切都变轻了。双手双脚,以至整个躯体,所有没有固定的物体都飘起来了。从水管子里流出的水滴,变成了小圆珠。它们自由地在空中移动着。碰到舱壁时,就黏附在上面了,像是花瓣上的露珠一样。加加林小心翼翼地解开安全带,轻而易举地离开座椅,开始向舷窗飘浮。当他从窗口看到展现在下面的整个地球时,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是的,地球看起来像个大圆球,色调浓艳,五彩缤纷,一个蔚蓝色的光环套着地球。这条环带一点点加深,逐渐变成海蓝色、深蓝色、紫色,最后转变成浓墨般的黑色,非常悦目赏心。
正当加加林陶醉在欣赏地球美妙的景色之中时,突然,一下子全黑了下来,飞船进入了地球的阴影带。从舷窗向外看去是黑暗的深渊,满天的星斗。宇宙中的星辰亮极了,它们不闪动,发出平稳的冷光。
10时15分,“东方1号”宇宙飞船环绕地球一周飞近非洲大陆上空。10时25分,飞船开始减速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加加林透过舷窗,看见了包围着飞船的熊熊大火和惊心动魄的紫红色反光。但是,尽管他置身在一个迅速下降的大火球里,座舱内的温度却仍然只有20摄氏度。
在大约7公里高空,加加林从座舱里弹射出来,用降落伞降落在前苏联的一个村庄附近,很快被接回莫斯科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就这样顺利结束了。
7年后,这位代表全人类第一个跨进太空的勇士,在一次飞行训练中不幸遇难。为了纪念这位宇航时代的开拓者,月球北面有一座环形山就是用他的名字来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