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打开

首页

2 暖流

 一、综合拓展

【诗句积累】

一、关于春季的诗句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二、关于夏季的诗句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关于秋季的诗句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关于冬季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好书推荐】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1.作品简述: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本作品延续于丹老师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2.推荐理由:李泽厚先生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我们缺少的不是“文”,而是经典如何进入百姓大众真实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的坐标里去实现一种化解,成为世人智慧与心灵的给养。因此“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容轻视,这项工作需要有学者去完成,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二、类文拓展:

(一)幸福的回忆

    我真幸运,7岁时就见到了全国人民敬爱的邓小平爷爷,还与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张大照片,一直挂在我家客厅里。每当我看到那张照片,我就会想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星期天早上,我和妈妈去展览馆参观。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兴的,突然,我们发现前面有很多人纷纷聚拢来,而且似乎都很兴奋,妈妈跑上去一打听,原来邓小平爷爷来了。“妈妈,我要看邓小平爷爷,我要看邓小平爷爷!”妈妈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赶上去。
    我爬在妈妈背上,伸长脖子往人群里瞧,使出吃奶的劲也没看到邓爷爷。我忍不住大声嚷起来:“邓爷爷,邓爷爷,您在哪儿?我要看看您!”在场的人听了都笑起来,让出一条缝。我从妈妈背上跳下来,挤进人群中。“小朋友,来!我在这儿。”听到这个亲切的声音,我更加使劲往里挤。只见面前站着一位老人,个儿不高,宽宽的肩膀,苍白的头发,红光满面,正笑眯眯地看着我。他不就是邓爷爷吗?邓爷爷走过来,握住我的手,亲切地问:“小朋友,叫什么名字!”“我叫
马千里。”“哦!千里马儿日行千里,你跑得真快呀!”“是呀!要不怎能见到您呢?”我调皮地做了一个鬼脸。“你这小嘴真甜呀!”说着,一把将我抱起,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的脸。“千里马儿在哪里读书?”“在育才小学读书。”“可要听老师的话,不能调皮。好好读书,头脑里多装点知识,那才是真正的千里马!”我听了兴奋得直点头。
“千里马,和爷爷照张相好不好?”我太高兴了!连忙转身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和邓爷爷照相!我要……”“千里马的妈妈也一起照!”邓爷爷向我妈妈招手。我妈妈挨过来,周围的人也挨过来了。我紧靠着爷爷,甜甜地一笑,“咔嚓”,在这幸福的时刻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二)毛主席在花山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从延安转移到了河北省阜平县的花山村。山村不大,隐身在太行山的群山之中。一条清澈的小溪沿着山脚蜿蜒流过,四周的山峦上长着一色的枣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明显地消瘦了许多。
  一天,毛主席从研究了一上午的地图前抬起头,接过警卫员递过来的一条湿毛巾,边擦脸边说:“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jiāo)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今天怎么没动静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我和村长商量让乡亲们到别处碾米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行?”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了群众的生活。昨天傍晚,我们散步时,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盘石碾,让乡亲们都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点燃了一支烟,说:“怎么会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生活,我已经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说:“知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正碰上村长和一个端簸箕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去花椒树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边的头发:“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警卫员忙向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来请乡亲们去花椒树下碾米的。”村长沉思了一会儿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米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chéng〕玉米的簸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子又吱吱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院里,又被毛主席叫去了。一进门,毛主席把在地图上标线的笔放下了,说:“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毛主席拿起桌上那筒早已预备好的茶叶,说:“你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没有接那筒茶叶,他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作的同志辗转多次才送到毛主席手里的,主席一直没舍得喝。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的是河水,吃的又没有多少蔬菜,每天只有一点儿土豆下饭,而且还得熬夜。主席比群众更需要喝茶。他恳求说:“主席,这个命令我不能执行,您工作这么辛苦,再说,这是人家送给您自己的。”
  毛主席说:“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位置上了。”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向毛主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警卫员拎着飘着缕缕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倒在粗瓷碗里,一碗一碗凉在石板上:“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再动员才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里的群众来说,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茶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就慢慢地喝吧,一会儿就喝出味儿来了。”一位大娘乜(miē)了这位大叔一眼:“人家同志给咱送水来,你不道谢也就是了,倒挑起滋味儿来了。”大叔红了脸:“咱不是没喝过嘛。”
  警卫员忙圆场:“这没什么,等咱们解放了全中国,我们会从南方调来大批茶叶。喝茶有许多好处,提神、益思、消暑、除烦。”几个老乡出神地望着他。
  “这样讲,乡亲们是听不懂的。”毛主席说着走过来。喝茶水的乡亲们忙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大家点头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呢,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多吃饭……”毛主席亲切地给乡亲们说起了喝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越慢,转到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yǎo)了两碗茶端到她们母女手里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zhǒu)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糁(shēn)儿。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咱们好像在哪儿见过面。”毛主席推着碾棍,爽朗地笑着:“是吗,在哪儿?想想看。”
  老人搜寻着自己的记忆,喃喃地说:“是啊,在哪儿呢?”
  碾盘上的玉米,在碾子的碾压下,散发出淡淡的米香,伴随着毛主席和乡亲们亲切的谈话声,飘向小溪,飘向山峦,飘向好远好远的地方。

(三)一夜的工作

    周总理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作了整理,把稿子送人他审阅。
  一天,总理办公室通知我到中南海政务院去。我走进他的办公室。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厚厚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
  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
  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
  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今夜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了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
  我也站了起来,站起来的时候把小转椅的上面部分带歪了。他过来把我的转椅扶正,然后就走进后面去了。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着,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的:“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四)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 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 心性” 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 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 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 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 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 物性”、 “神性”和“人性” 。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 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地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 物性” 的, 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 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 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伽也是非常有名的。最早的瑜伽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 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